难忘送技在江西——庆贺《金属加工》创刊70周年
☞ 这是金属加工(mw1950pub)发布的第 11996篇文章
编者按
我在金切刀具技术攻关成功的案例中,其灵感和动力多源于一位无声老师——《金属加工》(原名《机械工人》)。如图1所示,是我收集的部分《机械工人》杂志。她与祖国同岁,她与工人同心;为配合解放和发展国家机械工业的生产力,她辛勤地开垦、耕耘和播种了整整七十个春秋,孕育了一大批生产一线的翘楚和无数能支撑企业的中坚。她在我国星罗棋布的同行业中,无愧是一柱耀眼的标杆,一面光辉的旗帜。
图1 我收集的部分《机械工人》杂志
20世纪60年代,《机械工人》杂志上介绍了一则苏联革新的一把“可聚集切屑的车刀”。当时,正值我们车间在加工大批铸铁工件,操作人员每天都在埋怨切屑和灰沙飞扬,既不安全又难清理、维护机床,更影响车间周围环境。而这条内容给了我灵感,我当即根据其焊接式车刀示意图,大胆地设制成机械夹固式集屑车刀,如图2所示,经多次应用再也不见有切屑飞出,从而一扫车间积怨的诟病,并我设计的机械夹固式集屑车刀被誉为“安全环保车刀”,之后并不断在同行业中推广使用。
图2 机械夹固式集屑车刀
1976年,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的倪志福同志,排除干扰决定组建一支先进刀具交流队,到革命老区进行一次巡回操作示范,推广和普及各种实用而高效的先进刀具技术,切实地把生产搞上去。
当时由全国劳模马恒昌同志,负责组建了一支由吉林、沈阳、南京、苏州一省三市的先进刀具技术交流队并任队长。我荣幸地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1976年6月28日,我带着这两把刀具随队踏上去江西革命老区的征途。
首站南昌市。我们用带去的高效刀具,在南昌柴油机厂、南昌齿轮厂和南昌汽车厂,连续作了五场现场操作演示。那几天,这三家厂区内外,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在我们操作的车间内天天是人山人海。面对眼前每张渴求技术的面孔,我们了解到,他们都是来自南昌市和郊区各县厂矿企业的工人、科技人员。有不少是在我们到达的前两天,便从井冈山、赣州、九江等地区,艰难地爬大山、涉深水而来的代表。在南昌的活动行将结束时,为满足大家的愿望,我还被客串作了两场从《机械工人》中所获知的高招与诀窍的技术讲座。看着台下全神贯注的同行们,他们那种专注听讲和认真记录的情景,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
离开南昌,我们便赶往遂川、吉安、宜春等地进行交流和演示。这期间,最让我激动的是在宜春地区。每当我们去宜春风动工具厂表演时,厂门外总是涌动着长长的两排人墙,两边彩旗飞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迎的掌声和口号声此起彼伏。
每次演示前,车间四周早已被参观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我带去的这两把机械夹固式集屑车刀,刀杆为45钢精密铸造件,其前端制有 φ 14mm排屑通孔和三角形装刀槽,刀片为内接圆13mm钨钴合金;车刀主偏角90°、前角15°、刃倾角20°主、副后角5°~6°;刀片分别采用M6内六角螺钉或 φ 4mm滚针压紧在刀槽中,切削中牢固不松动。
在切削铸铁、铸铝件时,全程不见有切屑飞出,被围观的人们说成是“神刀”。当时,有位军工厂的厂长,匆匆拿来一根直径约60mm、长300mm的 “镁合金”毛坯轴,要我用这把刀现场切削演示。我当时一怔:因为这种材料熔点极低,切削时其切屑温度瞬间可达四、五百度,如不能将切屑聚集而任其飞舞,将不可避免要出事故。即使一小颗碎屑溅到身体上,皮肤很快会被灼伤而起泡。我思忖:对这从未切削过的材料是接还是拒。思考片刻,对自己制作的刀具充满自信,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挑战。当即,我认真地在砂轮机上对刀片的前刀面,加大了前角和刃倾角的刃磨量,再用细油石反复研磨处理,最后抓紧调整了所用C620车床各部的运作参数。这时,那位厂长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叫我稍等片刻随即离开。当时我已准备就绪何以让我等候,再看看四周围观者急待的眼神,我决定启动车床切削。这时只见那位厂长抱着防护服、安全帽、手套及眼镜等物品向我急切走来并要我快穿上。此时箭在弦上已无暇顾及,我大声要求围观者远离机床,果断启动车床主轴,选择径向切削深度4mm便开启轴向自动走刀,只见在锋利的刀刃处,那银白色而炽热的切屑,一片不剩地全窜入刀片前面刀杆的通孔中,并直泻于刀架下的中溜板上,外面不见有丝毫切屑飞出,此刻,远离的观众纷纷围拢过来,在众目睽睽而惊喜的目光下,经十几分钟对工件外径的切削,每次都获得成功。这正应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
在四周一片击节叹赏声中,那位一直在我身后带着担心又疑虑眼光的厂长,急切而狂喜地双手紧握住我还渗着汗水的右手,激动地对我说:“你…你们苏州的同志好样的,今天让我大开眼界,你解决了我们厂几年都未能攻克的难关。”原来他们加工这类航空材料时,虽各项防护安全措施齐全,每次总还有烫伤事故产生。因此,每当要加工此类材料时,车间带头人和操作者都要经历一番纠结。
在那些日子里,每当夜幕降临,我们的房间和走廊里,总是挤满和我们切磋技艺的同行们,如图3所示。他们坦言相告,由于地处山区,信息闭塞,加之与外界沟通极少,所以技艺较为滞后。因此,他们把这次看成是一次千载难逢学习的好时机。
图3 与江西年轻技工传授刀具技艺
“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我从师《金属加工》获益众多中的故事之一。忆当年,那些为刀具革新奋斗一生的战友都已先后辞世,我将继续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进,陆续整理和撰写这类真实故事与大家分享与共勉。
本文发表于《金属加工(冷加工)》2020年第10期第18~19页,作者:胡国强金切刀具技能大师工作室 胡国强,原标题:《难忘送技在江西——庆贺《金属加工》创刊70周年》。
☞来源:金属加工 ☞本文编辑:小鸭梨 ☞媒体合作: 010-8837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