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秦长城时,秦始皇掺了一种特殊材料,坚固系数堪比钢筋混凝土
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来游牧民族侵略的象征,见证了从秦汉到明清数千年来的历史沉浮。提起长城,最有名同时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当属“明长城”,但是长城并非明朝首创,早在大明之前,秦朝人就已经将长城修筑计划付诸实践,秦长城历经2000年屹立不倒,这其中的各种因素值得人们去一探究竟。
0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扫平六国王公诸侯,虽然在华夏大地上已经没有能够对秦朝形成威胁的敌人,但在遥远的塞外依然活跃着凶悍的“匈奴人”,匈奴人时不时南下侵攻中原。
在此基础上,秦人将战国时代赵、燕国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了“秦长城”早期模样,由于这三个国家靠近塞外匈奴人领地,所以,将长城连为一体共同防御游牧民族对中原的掠夺有着重要作用。
那么,秦朝人到底是如何做到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情况下,让秦长城做到千年不倒的壮举呢?那时候的人们,又是动用了什么样的材料,做成了这般坚固的秦长城呢?
其实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据史书记载,在秦长城所有的420亿青砖中,人们所采用的材料其实非常简单,不单单是泥浆,更重要的是糯米汁。聪明的祖先们就地取材,利用极为简单却十分实用,便宜的材料做成了今天的秦长城。
02
在修建秦长城时,匠人们用砂浆混合糯米汁做成粘合剂来加固长城,这种“土办法”比泥浆更加有效。在人口聚居的地方,由于劳动力充足而且交通便利的原因,这种方法还是非常实用的。而在土壤松弛,黄沙广布的甘肃地区,那里人烟罕至,交通不便,这种方法就不太适用了。于是,当地人又想出了新的方法来加固城墙。
正是由于沙漠中大量芦苇和沙砾存在,当地人因地制宜,将芦苇和沙砾交错叠在一起用于稳固城墙,与此同时,这种新的建筑材料和方式也有效地防止了大漠中风沙侵蚀作用带来的塌陷问题。
虽然秦长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边境,尤其是北方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祖先们创造的新的建筑方式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秦长城不但沟通了北方经济交流,同时最主要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北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问题。从而能够让人们安于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和平年代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进步,对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毫无疑问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03
但是,我们在感慨秦长城伟大历史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数千年前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前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想必大家从小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众多修建长城民夫中的缩影罢了,秦始皇动用了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去修建长城,前后共耗时10余年,造成了大量劳动力的死亡,带来巨大伤痛,此举对于刚刚统一天下、经济基础还不十分稳固的秦朝也是一次巨大打击。
在秦王朝短短的15年寿命中,可以这么说,秦长城的修筑在很大程度上耗费了秦王朝的元气,最终导致民众怨声载道,一波又一波的起义为秦朝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画上了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句号。
无可厚非,秦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存在诸多积极意义的,但由于秦始皇对下层百姓无止境的剥削和压迫,导致秦长城的修建如同一部秦朝对人民压迫的厚重历史。对于秦王朝来说,这是十分不利的。
结语
从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平原开始,到秦朝最终灭亡,秦王朝国运衰祚离不开秦长城,一方面,长期来说,秦长城的修建不仅仅是抵御游牧部落对中华文明的侵攻,更是促进了商业经济交流和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从短期来看,秦王朝劳民伤财,不顾基层人们死活与实际情况导致了这一出人间悲剧,不知有多少个人期待丈夫平安回家的“孟姜女”因秦长城而魂归梦扰,对于下层黎民的压迫导致了起义不断,这也成为压死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秦王朝二世而亡,同样与秦长城耗费了太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离不开关系。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前人所创造的建筑方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为那个残酷的年代带来了新的思维和发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