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自先秦蜀郡太守李冰通过兴修水利,建造了举世闻名且福泽万世的都江堰后,过去水患不绝的成都平原由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秦汉之后、唐宋以来,成都平原一直是中国文化和商业最为活跃的中心地区之一。所以,在这块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总少不得那些尘封在岁月长河中,曾经如繁星点点、璀璨耀目的商贸集镇。出成都向西约30公里的崇州市,便有这样一座低调朴实、人文情怀特浓的千年古镇——元通古镇。
八百里青城天际绵亘,澄碧的西河则在蓝天白云下缓缓南流,夹岸是鳞次栉比的青瓦吊脚楼和院落式川西民居,第一眼便恍若穿越千年,眼前分明就是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不错,这就是场始汉晋,市繁明清的元通古镇。
崇州向来不乏美食,尤其是这种最接地气的原生态古场镇,随便在临河街巷找一家酒招旗飘飘、食客熙熙的小店,就能满足你爽爆舌尖的欲望:豆花、肥肠血旺、葱香肉丸、凉拌鸡......分秒间就陷入销魂境地。当然,个中滋味的体验,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是那回味悠长的红油辣椒蘸碟!
海棠灼灼,春日昭昭,酒足饭饱,沿江逍遥!发源于邛崃山脉的文井江、味江、泊江在此汇合,故尔元通古镇三面环水,依河而建,是川西著名的水乡古镇,从清代就有“小成都”之称号,而每到和风煦日的春秋或冬日,古镇周边的市民都喜欢到河边喝茶、打牌、聊天、散步、晒太阳。
午后,河边觅食的白鹭也懒洋洋地从江面掠过,暖暖的阳光虽让人有些恹恹欲睡,不过此番重游元通古镇,还是让人有些轻度兴奋——几年后的古镇会有哪些变化?
从江边夏家茶楼通往古镇主街麒麟街的小巷,叫增福横街,这是一条非常有特色且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竹编一条街,两侧的杂货店专卖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琳琅满目,工艺精湛,喜欢环保制品的朋友可以在这选择到心仪的竹编制品。
崇州市原名崇庆县,崇庆竹编是有着300多年编织历史的四川地方传统手工艺。崇庆竹编不仅品种繁多,而且造型别致,美观实用,除竹兜、竹篮、竹盘、竹碗、竹扇、竹灯笼、竹盒外,还有竹套三花提篮、竹筷篓、竹纸篓、竹花插、竹篾碗、竹花兜等200多样花色品种。
增福横街为东北——西南走向,喜欢拍摄人文的摄友可在夏家茶楼喝茶,早上和下午如果遇上好的光影,出来溜达溜达,很容易出片哟。
明媚的春光透过小巷顶上窄窄的檐顶,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赶忙将团好的豆豉盛在竹篾簸箕里端到街边晾晒。
但凡来过元通古镇多次的老客都喜欢去古镇最有名的夏家茶楼品茗。临江的茶楼分上下两层楼,楼底楼天井内有一口上百年历史的水井,据说茶楼自开业起便从此井汲水沏茶,其水清冽回甘,泡出的茶汤色碧如玉,清香沁脾。
钻出增福横街便是麒麟街,这是过去元通古镇的主街也是最闹热的街,虽然人潮汹涌,但由于元通古镇没有太多商业化的气息,熙熙攘攘的人流反而让老街弥漫着更多的喜庆和欢乐的节日气氛!
在麒麟街东侧,有个小广场,在猫拱飞檐和青瓦灰墙的簇拥下,一座小巧的天主教堂屹立在蓝天下。这是1903年(光绪29年),法国传教士谷神父修建的,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教堂为砖石结构牌坊式三孔门洞,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屋顶加哥特式尖顶,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大门两侧镶有用元通土陶工艺制作的窑雕式对联,显得特立独行。
教堂斜对面即是位于麒麟街117号的罗家大院。罗家大院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座豪宅。大院中轴线以笔直的天井作门廊,依次递进为过厅、堂口、正厅、后院,后门正对文井江。整个院子以花鸟雕饰遍布屋脊,庭园主体则为民国川西大户人家通用的中西合璧风格,江南城门建筑融入哥特风,与安仁古镇刘氏庭院有些类似,但显得更加别致典雅。
大院的堂口造型很是吸引人的眼球,门厅如牌坊如城门,顶上有石雕的亭台楼阁,正中横额为:是一洞天。两旁楹联则是:竖起楼台遮日御,打开门第看风潮。彰显出屋主看尽繁华,安于闲适的淡泊心态。
走出罗家大院后门,代表元通码头的牌坊高高耸立在江边,面水一方悬有用篆书刻的“瀛台”竖额,背面则悬以行书刻写的“方洲”二字。
元通古镇不大,麒麟街也不长,但是这数百米长的古街之上竟然密密分布着众多民国时期的公馆大院。这里面最有名的当属黄家大院。麒麟街上的黄家大院是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落,又称“将军府”,是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独立炮旅中将旅长黄润馀的公馆,建于1914年。院内现在保存完整的民国建筑还有两座,一座是正厅,一座是诵经楼。正厅为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房子四周有彩色玻璃花窗走廊,正厅左右各有一座六角攒尖楼亭。
古镇现存古迹、古景有:永利桥、罗氏公馆、黄氏公馆、黄氏祠堂、元通天主堂、王国英故居、铁杆桥、工农兵大桥等八处。这些遗迹几乎都是晚清及民国时期的产物,故而民国风情浓郁。而庭院深深的黄家大院则是元通古镇最为经典的三绝之一,其它两绝分别是:元通塔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永利古桥以及文井、味、泊三江汇流,商贾如云的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
沿着麒麟街继续前行至汇江桥头的丁字路口广场,东面是座牌坊,北面则是高20米、5层6面的塔式惜字宫。现在看到的惜字宫是地震后在原址重建的。该塔原型曾是全国唯只修了一半的字库塔,据说乾隆年间修建,因为紧邻湖广会馆的墙壁,而对方寸土不让,所以只修了一半,因此也被称作“半边字库”。
在沿江的所有古建筑中,与惜字宫隔街对峙的文昌阁显得惹人注目,在绵延一公里多的民居中傲然卓立,登上阁楼顶层,可以俯瞰整个古镇,尽览清明上河图的风采。
从惜字宫斜插江边,来到古镇另一条建于明代的古街——双凤街。它倚文井江而建,全长约300米,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元通古镇的商贸中心,各地客商云涌,会馆林立,鼎盛时这条街上曾有山西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和广东会馆4座会馆,而如今只存下广东会馆和江西会馆的部分。现在所见到的恢弘壮观的广东会馆是汶川地震后在原址上按原貌重建的。
广东会馆内有戏台、祭祀殿,占地近2000平方米,分门楼、戏台、大厅、厢房四个主要部分;这些房屋开阖大气精致富丽、功能齐全,既有中华传统建筑的优点,又有客家建筑的特征,形成独特的风格,是元通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双凤街走到头又是一个丁字路口,穿过一座石牌坊,几位老人在一幢古老斑驳的老屋前打着长牌,拿起相机赶紧拍了一张,再细看一下,这贴着门神春联的老房子竟然是一处古当铺的遗址。眼尖的朋友不知发现没有?门房尖顶有一个如铜钱造型的圆孔,据说是当铺主人为防止匪患特意设立的瞭望孔,从这里望去,可以将当时古镇唯一通道——永利桥上的一切动静看得清清楚楚。
由于文昌阁没有开放,古镇没有高大建筑,只好依托无人机的航拍视角俯瞰古镇全貌。文井、味、泊三江在元通塔下交汇南投岷江,可以看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川西第一铁索桥——汇江桥。古老的永利桥横跨泊江,则依偎在元通塔北侧,任江水流淌着元通1600年的繁华滚滚而下......
元通古镇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据说中国古代的钱币往往以冠以什么什么元通宝,如:元丰通宝、元符通宝、元佑通宝、元德通宝、开元通宝、汉元通宝、周元通宝、乾元通宝、大元通宝等。北宋初,四川、福建始铸铁钱,名曰:宋元通宝,因元通自古商业水运发达,是川西号称“小成都”的集散地,其后故尔取名“元通”,意寓商贸往来“圆和通顺”,可以说元通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因钱币得名的古镇。
元通古镇三江汇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古色古香,质朴雅致,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造访,古镇的人气愈加旺盛,游客络绎不绝,这座川西地区著名的“土陶之乡”、“仁里义乡”、“水运之乡”,不仅有着“川西第一水岸”的美誉,还以一种如倾如诉的民国风将浓厚的码头文化、商贸文化、会馆文化、仁义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将你轻轻挟裹——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元通古镇,真是一方心灵栖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