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闻调查 经济 CAA
这是北京追求科学发展的一次战略谋划。
这是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一次前瞻布局。
2010年,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8年发展史上必定是不寻常的一年。
年初,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实施“城南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推动大兴区和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建设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重大战略决策:集成两区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北京第二产业,使首都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年末,首都“十二五”规划新鲜出炉,做强做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以两区整合后的空间资源为依托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成为首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线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强调:牢牢把握机遇,奋力推动跨越式发展,高水平建设南部增长极。
于是,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北京亦庄这片创造了首都五分之一工业总产值的神奇热土。
于是,资源聚合,打造南部增长极,成为拉开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大幕的强劲序曲。
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打造京南增长极
机遇与挑战并存。
承担着做大做强北京第二产业、振兴首都经济的重大责任,两区整合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殊使命,新区建设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面对这道考题,两区领导班子思路清晰:
站在北京看新区,“十二五”末期要实现8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目标,需要超常规的发展,没有超常规的发展力度和发展速度,打造南部增长极、领跑首都经济就只能是一纸空谈;
跳出北京看发展,近有天津滨海新区,远有上海浦东新区,你追我赶、百舸争流,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不行、按常规发展也不行。能否抢占先机、实现超常规发展,至关重要。
抓住了机遇,就能迅速腾飞、赶超先进;抓不住机遇,就会不进则退、拉大差距。
2010年3月24日,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率领一班人到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专题调研,在肯定了两区行政资源整合取得的初步成效后,刘淇再一次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实现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发展。
按照这一要求,短短十个月来,“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成为新区建设的主旋律。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付出,也换来了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超常规的发展成果:
2010年,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税收290.2亿元,同比增长23.8%;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670亿元,同比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同比增长27.1%。
1+1=1,发展形成强大合力
叶斌,大兴区采育镇副镇长,现在每周有两三天要到开发区上班。行政资源整合后,两区成立了联合招商工作组,他是汽车板块招商负责人。
“两区融合前,我们是借势发展,是小打小闹,总在探讨如何借助亦庄的优势,现在不同了,两区整合之后,采育汽车基地纳入到开发区汽车产业的整体布局之中,从项目招商到产业规划和布局都实现一体化,无障碍了。”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开发区汽车产业的龙头老大奔驰公司扩产后,其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已进驻采育。
过去采育开发区是市级开发区,实力不够,跟人谈项目没有底气,没有主动权和选择权。现在,叶斌的感觉大不一样了:“我们对外就是北京亦庄,这个品牌不是谁都能叫的,项目的入区门槛也与开发区看齐,用亦庄完整的政策体系、配套体系来跟企业进行对接。”
“没有两区融合,这些高端项目到不了采育。融合,还解决了我们自己解决不了的资金问题,解决了我们管理水平提升的问题。”叶斌如数家珍,“过去配套能力不够,现在开发区总公司投资,采育核心区的四条道路同时启动改造升级,你们过几个月再来,采育就完全不一样了。”
坚持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有利于做大做强开发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保障国家级开发区的规格和架构不变,机构设置不变,人员待遇不变,任务责任不变,对企业、社会承诺的政策和服务不变。推进规划编制、对外招商、劳动就业、数据统计、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八个对接”。两区实现了思想、感情、发展“三个融合”。
“大兴区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大兴区。”大兴区委办公室主任王宗刚告诉记者,短短10个月,通过两区主要领导交叉任职,构建了协调统一、灵活高效的指挥决策机制。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新区发展真正形成了强大合力,实现了1+1=1。
1+1>2,放大“北京•亦庄”品牌效应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形成了“北京亦庄”的品牌效应。目前已有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00余家企业入驻,入区企业投资总额超过240亿美元,诺基亚、奔驰、拜耳、通用电气等近70家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此投资建厂。而大兴区空间开阔,占北京市平原面积的六分之一,土地资源丰富。
两区行政资源整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态势。大兴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优势,开发区充分发挥品牌、政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优势,携手抢滩国际高端产业市场。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赵晓晨感受最为深刻。“现在小项目基本没有了,全是大项目。这得益于‘北京亦庄’的品牌效应。”他告诉记者,两区整合之后,园区进入真正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2010年5月份以来,北京同仁堂、华润、步长甚至拜耳、辉瑞等一些大企业、大项目纷纷入驻,投资额小到10亿元,大到100亿元,到2015年至少带动投资360亿元。“感觉就像坐过山车,我们过去是追项目,现在是选项目。”
高举“做强做大开发区”的旗帜,大兴区全力当好“工兵营”“后勤部”“护卫舰”,开发区则成为辐射带动大兴区发展的“发动机”“助推器”,1+1>2的效应日益显现。
仅仅50天,过去18年建成区只有不到5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就大举扩张12平方公里,搬迁18个村庄,12000余人,这项两区融合后的“一号工程”,涉及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人数之多、速度之快,在两区历史上皆属首次。
仅仅300天,南海子公园占地3000多亩的一期工程就大功告成并正式开放,作为新区头号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位于大兴新城和亦庄新城之间的这座湿地公园,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天然氧吧,也成了两区对外招商的绿色名片。
2010年1至11月,开发区新入区企业785家,同比增长221家;新批企业投资总额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倍;内外资共增加投资42.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倍;外商实际投资2.1亿美元,同比增长4.4倍。京芯半导体、UT斯达康、冠捷、英飞凌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
“战略产业新区、区域发展支点、创新驱动前沿、低碳绿色家园”,着眼于环渤海经济圈,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未来令人期待。
评论:从投资拉动到创新驱动的可喜转变
迎着2011年的曙光,中国经济发展的航船驶入一个新五年规划期。
在这未来五年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和主旋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路该怎么走?北京亦庄用自己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让我们看到,当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一种行动的自觉,将会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生机与靓丽。
发展是硬道理,关键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建区18年来,北京亦庄始终坚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低能耗、低排放”的优质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用较少的资源消耗换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从投资拉动到创新驱动的可喜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亦庄思维、模式和路径。
不争一时一地的得失,摒弃短期行为的政绩观,开发区的决策者们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从产业规划到营造环境再到整合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谋划、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把科学发展的理念真正变成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9年超过80%,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达80%,远高于全国只有5%的转化率水平;万元GDP能耗仅为0.161吨标煤,远低于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
紧紧抓住人才这一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汇智聚才模式创新,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和激励机制,亦庄已经成为北京南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人才高地”,以两院院士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创新队伍已初步形成,为开发区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今天的亦庄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兴区和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建设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打造南部增长极,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正在亦庄铺开锦绣前程。
创新驱动:亦庄样本
——来自北京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闻调查(二)
http://www.stdaily.com 2011年01月14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罗冰
“十一五”收官之年的最后十天里,“北京创造”着实成为了中国创新舞台上的主角,北京亦庄也由此一次次走入人们的视线:
中国首台云计算服务器在北京亦庄问世,标志着中国云计算产业实现了从技术到产品,从概念到实体的重大跨越,进入到实质性发展阶段;
北京首批30辆全电动汽车在亦庄下线,拉开了国内技术领先、产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纯电动汽车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序幕;
中国首条采用自主产权列车自控系统的地铁线在亦庄开通,由亦庄企业生产的“中国信号”彻底结束中国地铁45年“无脑”的尴尬历史……
作为首都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北京亦庄走出了怎样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端产业集群创新
隆冬的北京,寒风呼啸,但在亦庄“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的建设工地上,却依然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京东方八代线已经进入建设的紧要关口,建成后将彻底结束我国液晶电视“缺芯少屏”的时代。不仅如此,包括冠捷年产800万台液晶电视的生产基地等与之配套的24个项目,也已纷纷签约入驻。未来,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将形成继星网工业园之后又一个具有较完整产业链的千亿级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园区。
按产业链需要,吸引上下游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带动效应,形成高端产业集群创新格局是北京亦庄长期以来坚持的产业发展方向。如今,产业集群效应已经成为区域创新驱动的一个显著特征。
“早晨接到订单,晚上产品就飞往客户手中”,这是诺基亚星网工业园演绎的传奇。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典案例,全球独一无二的“星网模式”被写入MBA教科书。在这里,为手机生产配套的20多家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应变能力,缩小产品更新换代周期。产业集群化发展也成为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优势。
按照这一模式,目前北京亦庄已经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拥有“中国最大的移动通讯产业基地”“北京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代表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北京药谷”。
记者手头的一份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四大主导产业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八成。“十一五”期间,北京亦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市同行业比重达59%,生物工程和医药制造业产值占37%。
龙头企业引领创新
砷化镓材料是继硅单晶之后第二代新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中最重要、用途最广的材料之一,大到航天航空,小到数字电视、电脑、手机芯片都离不开它。由于技术门槛高,该技术问世并产业化的15年来,一直都被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少数企业所垄断,中科晶电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历史,不仅为中国人在半导体材料领域赢得了一面旗帜,也为中国LED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订单已经拿到手了,做不过来。”中科晶电董事长告诉记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中科晶电已实现单片生产数量世界第一,2英寸砷化镓晶片月产量可达到20万片,内地市场占有率达到85%,台湾市场占有率达到50%,产量每年呈几何级数上升,2010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个亿,2011年将超过4亿元。在高技术产业化领域,中科晶电证明中国人不是不可以,而是NO.1。
在亦庄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企业个个都身怀“绝技”、身手不凡,个个都活力四射、自信满满。这种活力来自于创新,这种自信也来自于创新。
北京开发区最近评选的科技创新先进单位中,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的核心企业比比皆是:诺基亚是移动通讯产业创新集群龙头,中芯国际是微电子产业的领军企业,京东方是光电显示产业创新集群的核心,SMC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航卫通用、泰德制药则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翘楚,过半数的企业位列开发区工业产值50强,成为拉动开发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据统计,这些企业近两年来人均纳税均已超过35万元。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研发中心”
2009年5月,国际金融危机寒潮尚未退去,北京亦庄迎来了原位于芬兰总部的诺基亚TD-SCDMA研发中心。成立至今的十几年,诺基亚中国先后在亦庄设立了包括诺基亚中国研究中心、诺基亚北京产品开发中心等10多个研发机构,“仅2008年至2009年,就投入研发费用总额34.2亿元人民币。”诺基亚中国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球六成的诺基亚手机在北京亦庄进行研发集成,公司两年内通过科技创新技术产品(服务)创造了846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实现纳税99亿元人民币。
2010年,对于北京亦庄单位面积产能最高、纳税50强之一的北京德尔福万源发动机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书写跳跃式发展的年份: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年的利润指标;创造了10年以来月产出最高纪录;新生产线达产就实现30%以上利润率;年销售收入预计24亿人民币……
将德尔福北京技术中心迁入亦庄,是其提速发展的致胜一招。97%的客户在国内,随着国产机动车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德尔福万源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如何保持这个优势呢?“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总经理闫云峰说,因为国产轿车的更新换代以及市场计划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供应商要能及时跟上整车厂的要求,在较短时间开发出合适的产品,根据客户的需要作出产品调整,缩短技术中心和生产基地的距离,就是为了这个最终目标。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伯旭告诉记者,建区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北京开发区坚持走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之路,努力以科技创新抢占未来制高点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国内大型企业的总部基地和创新中心。
3000多家企业,万元GDP能耗仅为0.16吨标煤,远低于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
327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申请专利3872件,发明专利占65%;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0%,远高于全国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
229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9年超过80%,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
数据最有说服力。在北京亦庄,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技日报)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01/14/content_266292.htm
人才“雁阵”:亦庄现象——来自北京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闻调查(三)
2011-01-18,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罗冰 通讯员 曹霞
在辽阔的天空上,“人”字形的雁阵,由头雁引领着,借助集体飞行所产生的气流,向着远方展翅翱翔。如今,在北京亦庄,也出现了这种“人才雁阵”现象:一批又一批的海外人才接踵而来,高端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团队合力攻关,领军人物主导发展,在这片创新的天空尽情飞翔,为这片创业的热土增添了新的动力引擎。
打造“人才高地”
“去年5月才搬到亦庄,面积有1000多平米,可刚过来半年又在找地方了,要扩大到3000平米,建一个符合GMP认证的药厂。”北京伊斯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旻彤没想到,回国创业才两年,企业发展得这么快、这么顺。这位美国马里兰大学药学专业博士,2008年从美国诺华公司辞职回国,创办了这家从事新型缓释、控释制剂开发的高技术公司。
“亦庄聚集了众多国际知名的医药企业,这里不仅配套服务完善,而且很方便对接上下游企业。”令他感触更深的是,开发区管委会具有现代意识和服务意识,“海外学人中心提供了贴心的服务,有什么政策和项目都及时告诉我们,公司几次搬家都是他们帮忙找房子。”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有人关心,郭旻彤感觉特别温暖。他告诉记者,现在企业已经建起了技术平台,下一步要建产业化平台。最终目标是要让中国的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3年之后,伊斯康要在北京亦庄建起一座更具规模的高科技制药厂。”对此,郭旻彤充满信心。
80后青年段润润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他回国后选择了新材料领域创业。产品方向之一是新型生物医用陶瓷材料,主要应用在生产人工陶瓷骨关节上,预计未来5年市场需求可达25亿元。另一方向是金属基陶瓷复合材料,在通讯、化工、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都有应用。
新材料技术的产业化,资金投入大、设备要求高是创业公司的难题。利用技术优势同有实力、有资质的企业合作,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段润润的开元科创公司去年4月成立之后,就开始同材料业界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的洽谈。没想到入区不久,他就被开发区认定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他的企业也得到了开发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给予的有力支持。“这对企业资质的提升很重要。虽然我们企业规模不大,但有政府的认可,对商业合作的洽谈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他们已与开发区内一家著名上市企业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对方不但提供资金支持,还提供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和仪器等研发条件,由此撬动的社会资源总值达1500多万元。
“我们就是要让海外学人在亦庄都能创业成功,让海外学人精彩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莉告诉记者,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开发区先后出台多个鼓励高级人才入区的政策,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了区域最高人才奖“博大贡献奖”,成立了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开发区分中心,每年设立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开发区创新创业。目前,开发区已聚集两院院士20余名,海外学人1100余名,其中83人通过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1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7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北京亦庄已经成为北京南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人才高地”。
汇聚创新团队
一家企业引进二十几个“海归”不足为奇,但同时拥有三个入选“千人计划”的“海归”却并不多见。在亦庄就有这样一家企业,马宁宁就是这并不多见中的一位。
户口落了,房子买了,举家安顿下来,马宁宁现在成了地地道道的“庄里人”。而一年半前,他还是美国著名药企辉瑞公司的高级主任研究员,领导开发辉瑞制药最新的单克隆抗体生产工艺。现在他的身份是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细胞工程中心副主任。
回国一年多,他参与建立了中国最大的蛋白试剂库,公司目前已经拥有1500个蛋白产品,其中100多个是国际首创。国际大公司需要30年完成二三千个蛋白积累,他和他的团队只用3年走了别人30年的路,而且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去年底开始销往世界各地的一千多家单位。目前他不仅承担着国家的重大专项课题,还获得了开发区几百万元科研项目的支持,去年还争取到200多万海外学人专项支持。
与马宁宁一样,义翘神州CEO谢良志和副总经理王阳,都是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归”。他们三人共同组成公司生物技术开发的“三巨头”:谢良志和马宁宁具有丰富的细胞培养、工艺放大和生产的技术经验,王阳的到来,为公司增添了蛋白结构分析和质量把关的重大优势。
现在,义翘神州拥有近200人规模的创新团队和6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主要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和科研工具试剂、临床诊断试剂的开发和生产,已经为全球前十强的制药企业完成800多个单克隆抗体候选药物的临床前生产技术服务,建立了全球领先的重组蛋白和抗体候选药物的快速生产技术平台,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工艺技术平台和我国最大的自主研发生产的重组蛋白库和抗体库。
在亦庄,马宁宁和义翘神州的故事只是高端人才引领创新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北京亦庄努力创造有利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发展环境,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已经开始显现,SMC、泰德制药、德尔福万源……2009年,6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领衔企业入选开发区纳税20强,康龙化成、神州细胞、天奈科技、旷博生物等通过“以才引才”方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4人,仅康龙化成2009年以来就引入海归25名,其中19名海归博士、6名海归硕士。
谋划人才战略
不久前,在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中科院院士沈岩等16人一起受聘为政府特聘专家。
这份16人名单中,涵盖了各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廖越峰,带领创新团队打造国内技术领先、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赵郁带领一线员工每年围绕新车型投产设立技能课题,这些课题的成果被直接运用到生产制造和售后维修中,大大提高了生产制造和售后维修高档汽车的能力;大兴区种植业服务中心总农艺师刘国栋20多年来始终工作在农技推广第一线,主持了12项研究与推广项目,被誉为“瓜农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面对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建设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历史机遇,北京亦庄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引领。以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契机,北京亦庄瞄准未来发展目标强力启动了人才强区大战略,集中推出涉及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保障四个方面的十大措施,支持高层次人才到新区创新创业,为构筑人才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每年设立1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实施产业人才聚集工程、创新人才推进工程、海外人才引进工程、青年英才开发工程等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引领型的人才高地……
这是一种胸怀,一种眼光,一种气魄,更是一种谋略。
亦庄人明白,谁赢得了人才,谁就会赢得未来。亦庄这片天空,辽阔而高远,将永属那怀抱鸿鹄之志的群群“雁阵”。
(科技日报)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01/17/content_266962.htm
战略谋划:亦庄思维——来自北京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闻调查(四)
2011-01-21
2010年年底,深冬的亦庄,空气清冽,长空如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诞生了三大行业知识产权创新联盟——云计算创新联盟、诊断试剂创新联盟、高技术服务业(钢铁行业)创新联盟,联盟内企业今后将建立产学研信息、知识产权等资源共享机制,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具有优势的知识产权创新联盟加强引导与支持,根据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领先、对产业发展起龙头带动作用的联盟向更深层次发展。
纵观北京亦庄发展的历史,这虽然只是一个创新的“小动作”,然而却可以折射出亦庄人战略谋划的“大思维”:以发展和长远的眼光,整合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形成创新合力,实现创新驱动。
高端思维:选企业多选“排头兵”
3个月前,亦庄装备制造业再添“新军”:我国自动化技术领域“排头兵”和利时集团的控制与自动化系统产业基地在此落成,至此,和利时集团的核心业务全部迁入亦庄。
“在开发区,我们可以与世界500强为邻,更重要的是,这里有鼓励创新的土壤。”和利时集团副总裁邵柏庆一语道破天机。
我国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和市场占有率第一,敢和西门子、霍尼韦尔等百年名企一争高低,全球过程自动化50强……和利时的“重量”和“体量”,与亦庄选择入区企业的标准“不谋而合”:坚持发展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大的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加快打造北方经济总部中心,引领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伯旭告诉记者,开发区选择入区企业的前提就是要看它在同行业是不是领先,对开发区坚持创新驱动的理念认不认同。所有入区企业必须要过两道槛:一是科技含量,二是低碳环保。
亦庄人有亦庄人的思维:决不能放低质量要速度,决不以牺牲环境要效益。
坚持走高端路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用较少的资源消耗换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税收收入、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分别为21%、36.5%、18%和14.4%,累计完成额分别为“十五”时期的3.4倍、5倍、1.7倍和4.8倍,而产业建设用地仅增长了0.5倍。每公顷已出让土地平均投资密度达到1181万美元、创造税收1063万元人民币,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3倍和2.8倍。
以“科技强区”战略为支撑,发展清洁能源,强化环境管理,亦庄在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再生水利用、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开发区前列。不久前,亦庄通过了由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组织的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技术考核和现场验收,即将成为北京市首家综合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逆向思维:危机“遭遇战”变为升级“主动仗”
“你们一定要好好写写开发区管委会,如果没有他们,企业就渡不过难关。”百泰生物药业董事长白先宏动情地对记者说。
“在开发区的直接帮助下,我们才克服了各种困难 ,不仅成功地战胜危机,更是通过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极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感慨。
2009年年初,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力影响下,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开发区率先感受到了寒意:众多企业的订单大幅下滑,有的企业甚至连续数月接不到新订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亦庄紧紧围绕“助企业、保增长、调结构、促和谐”来谋划发展,将帮扶企业渡过难关作为重中之重,一次次大调研、大走访,摸情况、理思路、解困难。从临危不乱到迎难而上再到稳扎稳打,亦庄将一场危机遭遇战转变为提升发展质量的主动仗: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加快重点项目的审批进度;集中出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产能、稳定用工、降低成本、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2项措施和5项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办法落实力度,仅在2009年就给予近百家次企业5亿多元直接资金支持、20多亿元间接资金支持;加快搭建投融资平台,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上下齐动、“新政”迭出,一系列政策帮扶措施不仅有力增强了企业的信心,而且激励了企业加快发展的决心。年产值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纷纷向开发区转移产能。其中GE从日本、施耐德从法国把产能转移至开发区;全球最大的印制电路板生产商日本揖斐电公司则不惜将其本土的产能移至亦庄。
从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到经济的企稳向好、主要指标昂扬向上,政企同心共克时艰,不仅扩大了产能优势,而且借势积蓄了竞争后劲。
记者拿到的一份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持续回升,据初步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22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税收收入223.1亿元,同比增长28.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同比增长52.7%。康宁二期、冠捷、东贝、英特尔研发中心、同仁堂健康药业、宽带资本、京东商城等一大批高端项目纷纷落户,全年吸引投资总额(含增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倍,创历史最好成绩。
积极思维:企业创新缺什么,亦庄就建什么
新药研发是一项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事业,单一的企业买仪器,好比买一只鸡只生一个蛋,而公共平台的建设,却可以让企业付出最小的创业成本。
为此,亦庄启动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占地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可吸纳约100家医药创新及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园内设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包括仪器设备测试中心、器材高压消毒中心、实验器材供应中心等,可为企业提供生物医药公共实验平台、研发办公空间以及符合GLP标准的实验室和GMP标准的生产车间等。
“企业创新缺什么,亦庄就建什么,现在药品检测、安全评价等等在开发区内都能解决。”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海山对此很感动。
“政府必须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就像一台‘超级服务器’那样,‘处理’和‘整合’一切创新资源,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基于这样的思路和理念,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为培育创新型小企业,开发区建设了汇龙森科技园、北工大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并已聚集了400多家拥有核心技术和高成长性的初创企业。
为推动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成立了软件联盟、抗体联盟、生物技术研发服务联盟等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技术联盟”,引导企业占领技术价值链高端,赢得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建立了企业创新信息服务数据平台、专利服务平台和8个获得国际、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检测服务机构。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了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和上市培育4类业务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出“政府主导,企业操作”的投资管理模式。
“亦庄是北京高科技产业化最好的地方,开发区很重视高科技企业,对高科技行业也很了解,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产业化规律是什么,管理更有目的性,产业化配套更成熟,还有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企业发展起到全方位的促进作用。”原美国著名药企辉瑞公司的高级主任研究员马宁宁在回国两年后,对亦庄做出这样的评价。
着眼当前,谋划长远,亦庄人秉承一贯的创新型思维,开始新的谋篇布局:通过实施“大旗舰”打造工程、“小巨人”孵育工程、科技平台升级工程、高端创新人才汇聚工程、知识产权推进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科技中介服务提升工程和创新文化建设工程等“八大工程”,全面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依靠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产业园区。 (记者 罗冰 通讯员 曹霞)
(科技日报 2011-01-21)
前瞻布局:亦庄实践
——来自北京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闻调查(五)
http://www.stdaily.com 2011年01月22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罗冰 曹霞
一个月前,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公布了我国首批13家“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北京亦庄榜上有名。
对亦庄来说,这次入选有着双重的意义。作为一项国家使命,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作为一次前瞻布局,这又是一个最好的印证。
着眼产业发展前沿和前瞻布局,积极培育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亦庄已率先传递出产业转型升级的铿锵足音。
让中国赢在云时代
“过去15年,中国的IT产业都是在跟进,现在云时代来了,可以建立中国自己完整的IT体系了,云给了中国人机会!”北京亦庄云基地,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激情四射地向记者描述着北京云基地的现在和未来。这位被业界誉为“愤青”的IT大鳄,是“中国云”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他的构想与亦庄加快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划一拍即合。
刚刚成立两个月,北京云基地入驻企业达到10家,总投资金额5亿元,员工600人。业务包含了云计算各个环节:分布式数据中心、云服务器、瘦终端、云存储等硬件产品;云操作系统、桌面虚拟应用系统等基础软件;智能知识库、数据挖掘系统等应用软件以及云系统集成,整体构成了云计算产业链。去年年底,随着中国首台云计算服务器在云基地正式下线,意味着中国云计算事业步入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今天可能很小,但5年内将建成一个云计算产业园。”田溯宁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云计算产业园将吸引大批中外企业,形成2000亿人民币的年产值。
减免房租、推动成立云计算产业联盟……为了扶持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北京开发区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把云基地变成北京创造的前沿阵地,通过云基地,诞生中国下一代IT产业。”这个梦想,让亦庄的决策者和田溯宁一样充满激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伯旭告诉记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国家队,亦庄就要做这个国家队。
站在产业发展最前端
坐落在北京开发区南部的金风科技北京基地最近喜事连连:2010年11月底,与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英飞凌签署了一份核心模块技术引进协议,这意味着在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时,其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将更加提高;仅仅1周后,金风科技RTDS平台直驱永磁风机建模仿真获得成功,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其自主研发的直驱永磁风电机组具有优异的低电压穿越能力,而且向“电网友好”风电发展目标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从2007年6月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金风科创开始,金风科技在北京亦庄3年4次注资扩产,时至今日,一座集研发中心、整机制造中心、电控中心、物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于一体的风电产业园已现雏形。随着产业链的构造完成,预计未来的3至5年内,产值将由目前的10多亿跃升至100亿元以上。
作为中国风电领域的领军企业,金风科技拥有全球风电行业最领先的直驱永磁核心技术,实现了风电设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金风科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永远站在产业发展的最前端,北京给了金风科技更开阔的视野和国际化的高端人才,用风能做海水淡化、实现智能电网的储能蓄能等等,瞄准未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机会,金风科技正在寻求新的突破。
金风科技北京基地的成功,是亦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得意之作,也验证了亦庄人的前瞻性眼光。当年,得知这家风电企业欲求扩张之时,开发区管委会果断决策,主动出击,从接洽到企业奠基,前后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高科技、高成长、制造业、可再生的绿色能源,金风科技成为开发区绿色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也带动亦庄新能源产业基地的迅速崛起。
撑起首都经济一片蓝天
“一克黄金价为300元,而泰欣生一克抗体价格为7—8万元,是黄金的200多倍。”百泰生物药业董事长白先宏用几组数字把公司的科技含量描述得淋漓尽致:生产出我国第一个治疗恶性肿瘤的基因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泰欣生;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全自动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线;结束了跨国生物医药巨头对抗体人源化技术的垄断。美国媒体如此评论她:中国少有的几个顶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生物技术公司。
2009年,百泰生物成为北京亦庄科技创新资金最青睐的企业,获得860万元的资金支持。2010年,百泰再次入选开发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名单。这对于正致力于二期开发的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二期建成后,我们将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抗体药物灌装生产线,年产量将由现在的16公斤增加到50公斤,按泰欣生一克抗体价格为7万元计算,年产值将达到35亿元。”白先宏说。
在亦庄,像这样掌握着生物医药前沿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不胜枚举:
连续多年跻身开发区纳税50强的泰德制药,自主创新的静脉注射剂“凯时”,使我国在纳米制药技术和靶向制剂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对日出口150万支,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全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企业200强中的第90名;
90%市场在海外的义翘神州,是全球重组蛋白和抗体产品临床前生产技术外包服务的翘楚,不断有“重磅炸弹”蜚声国际:建立了全球领先的重组蛋白和抗体候选药物的快速生产技术平台,建立了我国领先水平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工艺技术平台,建立了我国最大的重组蛋白库……
如今,在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双引擎的带动下,亦庄生物医药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成为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北京市列为G20工程的企业中,亦庄14家企业榜上有名,药品生产企业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制药工业的30%;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销售收入约占全市的80%。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2010年年底,“移动硅谷产业园”正式奠基,这是亦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的又一个大手笔。
规划面积180公顷的移动硅谷产业园,以京芯半导体为核心,依托3G、4G核心芯片技术,集聚高端移动通讯产业链,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先机。目前,首批签约进驻企业已达20多家,签约资金达40亿元。5年内将带动周边产业达到每年1000亿元左右的销售规模,成为继星网工业园之后又一个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站在“十二五”开局和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合发展的历史节点上,亦庄已经描绘出新的产业发展蓝图:巩固提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支持培育新能源及新材料、航空航天、文化创意三大新兴产业;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服务业、都市产业三大支撑产业。围绕做大做强开发区,着力构建“一个中心区、六个专业园”的产业格局,到“十二五”末期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成为引领首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的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