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缝革为船,置于箄上以度河”古代的一种浮力工具“浑脱“

"浑脱"也称之为"皮筏"。其就是以整张羊皮制作而成的一种漂浮工具。主要集中在黄河沿线上的甘肃、宁夏、青海地区,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器具。

"浑脱"也就是"皮筏",其特点就是把一张羊皮经过一定的工序处置后,在通过手工裁剪缝成袋状。

随后,向缝制好的羊皮内灌输气体,令其逐渐形成气囊状。同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将数量不等的皮囊交叉摆列,并通过木制结构捆绑其上令其更加牢固。

这种借用整张羊皮制作而成的"皮筏",普遍应用于混混沄沄的江河之中,在滩浅、礁多的河床之中,其既简便又快捷,还无惧撞击,更能承载数吨的重量。

“甘肃滨河一带,上人以牛羊去毛及骨肉,全腔鼓之以气,藉以济渡、载运粮食,名曰'皮筏'。”《陇西朴札》

在古代,一些蕃族部落则借用这种皮囊制作而成的"皮筏"作为渡水工具。

最初,古代人在渡河时,则是先将衣服及不能涉水的物品固定在头颈部,随后在自己的肚腹部位绑缚由羊皮制作成的皮囊,入水之后手脚一起用力,在依靠皮囊则就能够轻易地渡过河去。

这种浮具则类似于现在的游泳圈。

美女选择在黄河水上避暑

因为,古代时期的这种渡河工具"羊皮囊"则是历经一系列的特殊手工方式制作形成的。

黄帝把几十只羊皮囊捆在木筏子上帮助增加浮力,这就是羊筏子。(这样的筏子如果几百只横贯排列在河面上,用绳子串联,就是古代的浮桥,春秋战国的秦国军队,都是这样步行过黄河去打仗的)。《青铜时代的战争.黄帝蚩尤》

"羊皮囊"在制作时,则需要遴选一只体态较好,成年的羊进行手工宰杀,杀羊时要特别注意,不能划破羊皮,羊骨,羊肉等内脏器官则需要从羊脖颈处悉数取出,继而将羊翻皮熟制,最后则把羊脖、羊的四肢等缝隙处绑扎牢,选择一羊脚处对其充气后渐渐形成一个皮囊。

在古人渡河的时候,则事先将皮囊固定在腹部,牢固拴好,之后借助皮囊的浮力顺利游至河道的对岸。

但是,在古代时期,这种由羊皮囊制作而成的浮力工具,其也不算是最早的一种动物类做成的渡河浮具,更多的则是源自于动物自然浮水本性。

如史籍记载:

"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金志.卷309》

"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三朝北盟会编.卷3》

在古代,借用牛渡河也甚是盛行,比如说:活跃于我国贵州、云南、四川地区,还有越南的布依族,分布于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与江西等省区的瑶族都有驱牛下河,人牵牛尾过河的一种方式。

兰州美女选择在黄河水上避暑

根据《东宁陈氏番俗图》记载:清朝时期的东宁(也就是现在的台湾)就有高山族牵着牛尾渡河的刻画描绘。

羊皮囊,则又称谓"皮筏",这是古代众多筏子中的一种,在诸多史籍中皆有详细文字记载。

"附国水阔百馀丈,并南流,用皮为舟而济。附国南有薄缘夷,风俗亦同。"《文献通考.卷329》

"东女。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有女国。故称东女国也。)俗以女为王。

东与茂州党项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有八十余城。

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唐会要.卷99. 东女国》

自远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唐宋元明、一直到清朝统治时代,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也颇多。

"其法以大羊空其腹密缝之,浸以麻油,令水不透。《清稗类钞》

综上所述,则说明,在古代时期,曾普遍运用这种皮囊船,但若是进一步进行探究的话,则会发现在这些古籍记录中,加以归类区分其就是两种皮船而已。

第一种,则是借用一整张羊皮制作而成的皮船,其特点就是不用繁杂的工序,也就是果儿上面所述的浮力工具"羊皮囊"。

第二种,则是一种体积规格较大的皮制船,其特点就是采用木架做成船体,木质船体则以牛羊皮加以包裹牢固。

根据

《后汉书.卷16》记载:

这就是

"缝革为船,置于箄上以度河"。

查阅古籍资料则不难发现,古代时期,西北地区的氐羌、大兴安岭北麓,额尔古纳河畔的室韦族、川藏地区的东女国,还有蒙古族与满族人都曾今有使用过这种皮囊船的记载。

再有,在近代时期,生活在滇川藏地区的纳西族、分布于滇西北部与川西南部地区的普米族、活跃在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部分地区的藏族、还有在四川、青海地区的羌族仍旧有广泛的使用记载。

兰州美女选择在黄河水上避暑

这就充分地说明,羊皮囊制作的船,则代表着古代诸多少数民族一种智慧的创举。

"番之造舟以木,制框以牛皮张其表,以血及石灰涂之,水不能入。" 《风俗志.卷10》

"以革为舟夜渡。是牛皮为船,由来久矣,皆出于番俗也。《陔余丛考.卷33》

根据查阅古籍,并综合青海、甘肃、宁夏地方志的记载,这些地区都广泛运用过皮囊船的记录,其制作方法与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好羊在宰杀时,则先将羊头切断,保留羊颈部位,与其同时将四个羊蹄割掉。

第二步,在动手剥除羊皮的时候,不能开膛破肚,羊皮更不可以有丝毫划伤,则是把羊颈部位悬挂在树干之上,用利刃将羊颈部切开,继而将羊皮自上顺下翻过来。

第三步,在自上沿下翻皮的过程中,翻开一段,则利用利刃对其切割一段。在翻皮、切割到羊前蹄部位时,则把前蹄切断。

羊的后蹄部位也遵照此法实施,最终将整张羊皮完全、无缺地切割开来,恰如史籍《郎潜纪闻三笔.卷5》所记载"其法以大羊空其腹"。

第四步,再将羊毛于内,扒下来的羊皮浸泡于水中,夏季则需要浸泡三五天,寒冬季节则浸泡十天左右,待羊皮板与羊毛逐渐发生变化时将其捞出,悬挂于外,进行自然风干。

第五步,则运用锋利刀刃把羊皮外面的毛质物及羊皮内部残留的肉质与滞留的油脂物体悉数剔除,之后,加上特制的酥油,以旋转90度的方式进行频繁揉制,令羊皮表面平滑细腻、光亮润泽,这样揉制出来的羊皮既能有效防水,又牢固耐用。

果儿口说无凭,特举史籍为证。

"浸以麻油,令水不透。"《清稗类钞.胥役类》

“赶扎皮筏。衔枚竞渡。”《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卷379》

第六步,在处理好如上所述各步骤之后,保留羊后腿一处作为灌气与放气孔,再将剩余的羊腿处和羊颈部及其余部位逐一捆扎牢固,进而就算大功告成,一只渡河之用的羊皮囊由此诞生。

这种羊皮囊既可单独浮水用,也可编成羊皮筏子。拴绑羊皮筏子时,先将羊皮放在水里浸泡,使羊皮,尤其是充气孔柔软,然后把若干皮囊吹鼓。

再有,可根据实际需要,借用木架制成大小不等的皮囊木排。

首先,则由专人采集规格数量不一的木料,锯割长度约170厘米,直径约四厘米,南北摆放7根,东西摆放6根,将这些木料捆扎成一种长方形的木制体。

其次,再将做好的固定木架置放于河床旁,在木制体上按照顺序捆扎数量不一的羊皮囊。

一个木架需要置放的羊皮囊数量,则根据现实中载人的数量和载物的重量而决定,一般来说则是按照几何倍数的方程式倍增,载两三人则需要四到六个羊皮囊为最佳。

再次,待木架与羊皮囊捆扎完毕之后,则需要把羊皮筏翻转过来,投置于水中,也就是木制体呈上,羊皮囊则向下漂浮于水中,承载之人及承载之物体则立于或固定在木排之上。

然后,在木排前后两端各自固定绳子,因为木制羊皮筏基本是没有划船工具的。

其特点则是分别由河道彼岸的拉纤工负责往返牵动拖曳,也就是说在羊皮筏需要向南岸前进时,这时候南岸的拉纤工则会将绳子往回牵引,北岸的拉纤工则需要顺着南岸的节奏有条不紊地释放绳索。

若是返回北岸,则由北边的拉纤工拽绳,南边的拉纤夫顺应步骤逐渐放绳。

就这样,来来回回,接连不断地往返牵引,羊皮筏速度行疾如飞。

果儿曾今去宁夏中卫沙坡头旅游,黄河岸边就有羊皮筏漂流,由于害怕,因而没有体验过的,但对于手抓羊肉等美食,果儿是来者不拒。

上一篇:冷源式空水冷:高低压变频器、高低压配电室、中控室降温设备 下一篇:点胶机厂家如何看待三轴自动点胶机设备市场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