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在绿色田野里用汗水浇灌梦想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盛夏时节,天气闷热,在埇桥区,农业科研育种人员却坚守在农田里,与烈日和高温为伴,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农业科技人员的责任与坚守。
上午9点多,气温就已经达到37度,在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头顶烈日,副站长吕秋石正带着学生在玉米田里忙碌。
记者 娄振 :吕主任,我们今天这块地主要是什么工作?
吕秋石 :主要是套袋授粉。
记者 娄振 :从几点就开始了?
吕秋石 :一般早上7:00~10:00左右。
记者 娄振 :那我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间段?
吕秋石 :因为这个时间段,空气湿度小,然后花粉活性高,有利于育种。
钻进漫过头顶的玉米田,取粉、授粉、套袋,每一个动作,他们都是小心翼翼。穿上装备,在他们的指导下,记者也实地体验了一下。在茂密的玉米田里,尝试了几株,记者就有了深刻的感受。
记者 娄振:仅仅5分钟,我现在已经汗流浃背,玉米叶长得比较密,在玉米地里面是一点风都没有,特别不舒服,真的是非常辛苦。
今年28岁的吴昊,主要负责眼前这一千余份玉米样本材料。玉米开花以来,基本上每天他们都要在地里忙上四个小时以上。接触育种工作五年来,上烤下蒸的工作环境,也没有让他退缩一步。
在站试验学生 吴昊
从事这份工作确实辛苦,每天风吹日晒,但是想到能为中国玉米的种业、育种作一些贡献,感觉挺有意义的,也是我为什么当初选择做这份(工作),选择这门专业读博的原因。
在基地的大豆田里,在站试验老师李佳佳正带着学生在大棚里忙里忙外。棚外太阳炙烤,棚内潮热蒸腾。仅仅两分钟,他们就已经满头大汗。即使是在旁边没有封闭的大棚里,记者进去没多久也是很快汗湿了衣衫。
记者 娄振 :李老师,今天,这个做的是什么试验?
李佳佳 :我们这个试验主要是大豆种质资源耐高温特性精准鉴定。
记者 娄振 :做这个试验目的是什么?
李佳佳 :主要目的是想从我们这3000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抗逆性比较强的,也就是耐高温特性强的品种或者资源,再利用它培育新品种。
从大豆种下去,基本上每天李佳佳都要和同事一起到田里看一看。大豆开花结荚以来,由于要保证试验的科学严谨,保持大棚内外温差在10度以内,李佳佳更是大多时间都是泡在地里。
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在站试验老师 李佳佳
每天早上9点开始覆膜增温处理,一个小时来一次,观察温度,我们的衣服每天基本上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主要目的是想筛选出耐高温种质资源,能够为我们高产抗逆新种质的培育提供很好的材料基础。
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是校地联成校区。从2016年建立以来,这里基本上就成了吕秋石的另一个家。每天他都要对站内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保障站内工作有序运行。
记者 娄振 :一般情况下,在这个基地里,每天都做哪些工作?
吕秋石 :我们现在正常的工作就是,玉米套袋授粉,大豆的的高温试验,还有一些田间试验的开展,例如测光合,测空气的温度湿度。
20多项科研项目,24名师生,从早到晚,一天十几个小时,事无巨细,吕秋石总是尽心尽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宿州市埇桥区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 吕秋石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不论条件多么恶劣,环境多么困难,我都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农业新品种的培育,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为国家粮食安全打好基础,下一步,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基地打造成为国家级的科研示范基地。( 娄振 韩伟)
版权声明
埇桥区融媒体中心稿件和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如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编辑:武银凤
一审:武银凤
二审:张华夏
三审:董 华
投稿邮箱:yongqiaonews@163.com
所投稿件需为原创稿件。要求图片清晰、文章逻辑清晰。
所投稿件需详细标注作品名、作者名以及作者详细联系方式。
埇桥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矩阵
“宿州埇桥发布”微信 |
“看埇桥”APP |
“宿州埇桥发布”微博 |
“宿州埇桥发布”视频号 |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