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人均年收入增4倍吸引更多青年回乡工作
村民陆奕和。
村民陆国建。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陆飞红。
远眺连樟村青山绿水。
连樟村村口道路干净整洁。
连樟村果菜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远景。
在农业科技示范园,草莓种在椰糠里。扫码观看视频
乡村振兴篇
从连江与北江交汇的连江口镇,开车十来公里就能到连樟村。公路两侧树荫浓密,竹林掩映,远处的青山绿水迎面扑来。进入连樟村,广场和步道都干净平整,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村委会旁边的玩具厂里热火朝天,智能化的农业产业园里喷头正自动浇灌……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连樟村,看望贫困群众,共商脱贫之计;如今的连樟村已经是广东十大美丽乡村之一,村民们也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把生活的道路走得越来越开阔。
村民陆奕和
学电工当保安种麻竹笋 去年家庭收入超15万元
在距离村委会百来米的一栋房子里,南都、N视频记者见到了村民陆奕和。他身材健壮,肤色黧黑,与在粤北农村见到的大多数农民看起来并无二致,只是表情更轻松,始终面露笑容。房子里很简朴,也很干净,厅屋墙上挂着2018年10月23日下午拍摄的两张照片:一张是陆奕和站在巷口;另一张是总书记坐在客厅沙发上,握着陆奕和的手。陆奕和说,这两张照片,会一直挂下去。
陆奕和曾经是村里的重点贫困户。几年前,一家六口只有他一个人有劳动能力,父亲年老体弱,妻子严重残疾身子无法直起,还有3个孩子在读书。当时一家六口蜗居在土坯房里,最困难时一家人一个月吃不上一顿肉。生活的重担压得陆奕和喘不过气来,那时的他脸上从来没有笑容。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想过让孩子辍学打工。他说,“只有多读书,农村孩子才有更好的出路。”也正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他咬牙坚持。
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陆奕和看到了希望。2016年,陆奕和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对扶贫政策也逐渐了解和熟悉。不漏过镇村举办的每一次技术讲座,他在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的帮助下,先后参加养鸡和种植麻竹笋、蔬菜、水果等培训班,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又参加电工技术培训班,获得电工资格,从此自家的电路电器维修再不用花钱求人。
如今,陆奕和在乡村振兴技术学院当保安,工作之余,打理自己30亩的麻竹笋。麻竹笋年销售21000元、乡村振兴学院务工年收入42000元、分红15066元……2021年,陆奕和实现家庭年收入151992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4.5倍。
“如果你们早大半个月来到村里,早上还可以和我们一起上山去,看我们收麻竹笋。那段时间非常忙,每天晚上在乡村振兴技术学校上夜班,早上上山工作,但是也很高兴。一天可以收获300斤的麻竹笋,一个月下来就有上万元的收入!”陆奕和兴致勃勃地说道。
麻竹笋是连樟村的特产,不仅个头大,味道也别有一种鲜甜。在麻竹笋收获的季节里,家家户户都会上山采笋。但以往直接采摘的竹笋没有经过深度加工,利润微薄,并且产量很不稳定,在市场上也很难掌握销售的主动权。
据了解,今年清远提出要将麻竹笋打造成百亿元产业。而连樟村麻竹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点于2019年8月启动,在村里建起了麻竹笋现代加工中心,以保底价格收购村民的鲜笋。陆奕和说,这下村民种植麻竹笋的收益就更稳定了。
回想起脱贫前的生活,陆奕和由衷地感慨“现在过上了好日子”。他回想起总书记来到自己家中的情景,一幕幕仍然历历在目。“总书记拉着我的手聊家常,问我家人的情况,家庭的收入状况,鼓励我脱贫致富,还鼓励二女儿好好学习,实现成为人民教师的梦想。”这一切都已经在逐渐实现的过程中。最让他欣慰的是,三个子女都长大了:大女儿大专毕业,在连江口镇的政府部门工作,最小的儿子考上了韶关学院医学院;而二女儿陆伟霞正就读师范学院,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懈努力。
陆奕和说,“如果再见到总书记,我会告诉他我没有辜负他的期待!村里和我情况类似的贫困户还有一些,这些年也享受了同样的政策。现在的连樟村,不管原来家里有多穷,现在都已经脱贫奔康。”
村民陆国建
在架子上种植可以直着腰 不再完全靠天吃饭了
村民陆国建带着记者走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大棚,介绍园区的工作。
村里介绍说陆国建是新型职业农民。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陆国建。他的第一反应是,“新型农民嘛,就是不再完全靠天吃饭了。”
陆国建家中有老人和孩子要照顾,所以不方便出门打工。五六年前,他还只能和妻子留在村里,侍弄家里的土地,或者打点零工。对他来说,农活辛苦倒在其次,最主要是收入低,还不稳定,受各种因素影响极大。平均算下来家庭年收入最多一两万元。如果年景不好,或者遇上洪涝灾害,甚至只有几千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8年以后,村里加速了科技农业项目的落地。2019年9月1日,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始运营,陆国建夫妇第一批加入,并且很快成为骨干。
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与以往有什么不同?记者一行来到正在种植草莓的园区,只见五六米高的大棚内,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架子,架子上盛放褐色的椰糠,并配有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草莓,就种在椰糠里。陆国建说,无土栽培的农业工作比以前在田间地头的工作要轻松、干净得多,大量的工作由智能系统控制自动完成,而且有了大棚的保护,不仅不用担心恶劣的天气,就连虫害也大多被挡在了外面。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捶捶自己的腰,“以前锄地,不停弯腰,劳损得厉害,现在在架子上种植,身子可以直着,对腰腿好多了。”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意味着工作更轻松,在劳保和收入上也更有保障。陆国建说,现在自己像城里人一样,平均一周工作五天。他和妻子在示范园里月工资3000元左右,其他时间还能搞搞副业、打打零工,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
原本连樟村种植的作物比较单一。农业科技示范园还引入了更多更丰富的品种。今年最新引进的香印青提来自山东,是一种甜度高、个头大的高端水果。目前产业园年产优质草莓、西甜瓜等优质果蔬30万斤,通过种苗供应、订单收购、土地合作、入园打工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增收,为农民提供了致富新点子。
村党总支书记陆飞红
集体收入6年增近825倍 去年首次分红
连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陆飞红中午来到村委会,已经有一波人在等他。有要办事的村民,还有一队取经乡村振兴经验的来访者。忙完这些工作,他同记者谈起了村里的事儿。
连樟村总面积31.83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民小组,人口共530户2417人。过去,该村是远近闻名的“空心村”、省定贫困村。201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当时,连樟村给人的感觉就是‘脏乱差’。”
陆飞红回忆说,从镇里前往连樟村的道路蜿蜒曲折、坑坑洼洼,房舍也破旧不堪,村民们自称“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由于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不少青年选择外出务工发展。人才的流失造成了恶性循环,“空心村”迹象逐步显露。
如今的连樟村早已大变样。村里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现无害化户厕全覆盖;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垃圾清理保洁每日全覆盖;17个自然村均建有生态污水处理设施,有效保护绿水资源;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免费为村中农房进行统一外立面升级改造;统筹利用院前宅后闲置土地,全村共打造“四小园”48个;不断完善村内基本生活设施,开通“乡村振兴号”公交线路,13个自然村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实现“旧村”焕发“新颜”。
环境的改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给村民提供在家工作的机会与平台。连樟村积极探索“生产+加工+科技+营销+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基础工程,引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碧乡生态茶园基地及茶叶深加工等20个产业项目,建成麻竹笋、玩具厂扶贫车间,引入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还成立村农贸发展公司,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模式。
连樟村的玩具厂扶贫车间可以提供150人的就业岗位,农业技术产业园现有20多人就业,乡村振兴学院20多人在岗,麻竹笋加工厂也有40位工人,此外还有一些合作平台可以提供就业,目前不仅吸纳了本村村民,还有邻村村民来打工。陆飞红说,“过去村里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谋生,现在村里已有30%的90后回村创业就业。未来我们希望把就业的平台建设得更好,收入水平也更高,吸引更多青年回乡工作。”
让陆飞红觉得欣慰的还有村里的党建工作。近年来,连樟村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13名,落实“三个一肩挑”,举办了3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提升“头雁”领航能力。此外,注重从村民小组长、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和返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近年来共发展了6名35岁以下年轻党员,其中3名大专以上学历。
如今,连樟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不足4000元,提高到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也突破165万元大关,相较于2016年仅2000元的集体收入增长近825倍,并破天荒进行了首次分红。
“我作为退役军人向总书记敬了个军礼,他鼓励我,从保家卫国的战场到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战场,基层干部要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代接着一代干。”回忆起2018年在村里见到总书记时的场景,陆飞红仍然感到激动,他说,“如果再见到总书记,我会对他说,我们牢记着他的嘱托,致富奔康的这场仗,打得越来越顺,未来的前景也越来越光明了!”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胡利超 黄薇 杜银龙 曾甜宇 张驰 陈艺丹 刘宝洋 李行 丁治加 罗清峣 魏雄锋 蔡肇宇 陈诚 吴彦洋 李佳滢 鹿筱悦 陈冲 方军 周全 徐呈旭 郑雨楠 路漫漫 武新天 王靖豪 王睦广 彭沁玲 实习生 马婷敏 温潞影 文国辉 罗泳瑶 沈歆 郑安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