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治水节水优先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10期内容
今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强调,“坚持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水、粮食、土地、矿产、原材料等资源利用效率”。
节水,被纳入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内容。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抓好节水工作,坚决避免敞口用水、过度调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部署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分批试点建设国家节水型城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节约转变,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2021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45%和5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1年的0.568。十年间,我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之一:国家节水型城市在“试水”
半月谈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契机,牢牢抓住“城市供水、节水、水污染防治和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牛鼻子,科学实施城市节水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致力于探索城市节水之路。
再生水已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
再生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也常被称作“中水”。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面对“缺水之困”,许多城市和企业纷纷走上水资源循环利用之路。生产、生活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并没有“一排了之”,而是成为再生水,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城市绿化以及生态补水。在京津等城市,再生水已经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
在北京、天津等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再生水已成为相对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占北京年度水资源配置总量近三成,在工业、河湖环境、市政杂用、园林绿化等方面得到大力推广。再生水在永定河2021年恢复全线通水中发挥稳定的补水作用。
天津每年有10亿立方米的水“由废转清”。天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天津主城区再生水利用量已突破4000万立方米,日均使用超过10万立方米,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42%。
半月谈记者从甘肃省节约用水办公室了解到,2020年甘肃省废污水处理回用量为1.9亿立方米,其中嘉峪关市、金昌市等11个市和兰州新区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50%。在陕西省,2020年其地级城市再生水利用量为2.7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城市杂用、工业、景观环境、绿地灌溉及农业灌溉。
这是在青海省西宁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第一再生水厂拍摄的经过处理的再生水。新华社记者李宁 摄
一些地方在再生水开发利用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2021年8月,山西省灵石县水利局与3家用水企业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达成每年720万吨再生水供水协议,这是我国首次达成的“再生水水权交易”。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从2018年起探索分布式污水处理回用,在全区高等院校、行政中心等100多处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一体化设施,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目前年新增再生水45万立方米。天津、西安等地也在多所高校建立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利用校园内湖泊收集、净化、储存雨水和再生水,在补水的同时,回用于绿化灌溉。
深圳将再生水用于冲洗道路、绿化浇洒等市政杂用,共建设河道、水库、再生水厂等临时取水点255处,全市非常规水使用量12.5万立方米/日。其中,城市市政杂用领域自来水替代量4.3万立方米/日、工业领域自来水替代量8.2万立方米/日,取得了良好成效。
深圳市坪山区积极鼓励工业企业使用市政再生水替代自来水。华电公司再生水取自上洋污水处理厂,经由一级泵房、二级泵房到达华电公司厂区,全年再生水用于工业利用量达68万立方米。同时,坪山区根据河道水深、取水便利性等,选择再生水厂(外)、干流桥梁下、非供水水库等,建设非常规水资源取水点23个(其中再生水取水点9个),推动辖区绿化、道路浇洒取用再生水及河道水库水替代自来水。截至2022年6月,取用再生水约15.5万立方米,基本实现自来水全替代。
2021年,深圳出台《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节水典范城市工作方案(2020-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城市用水效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节水管理形成可推广的“深圳模式”。其中,包括推动1亿立方米以上的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建设,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试点城市一体化推进再生水利用
2021年初,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一名技术人员在广州石井净水厂地下车间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在这座高度自动化的净水厂,工作人员主要从事设备运行监控和检修作业,确保出水稳定达标。新华社记者刘大伟 摄
2019年,天津市再次修订《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明确鼓励使用再生水,规定城市绿化、路面清扫、车辆清洗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北京市近期也发布相关规划,在工业领域,北京将严控工业新水取用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推动将再生水作为工业生产用水的首要来源。
在安徽省宿州市,这个依水而生、因水而美的城市,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以来,以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为节水工作主线,出台《宿州市超计划用水管理实施细则》《城市行业用水定额》等相关文件,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持续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积极提倡循环用水、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和污水再生回用,全面推动再生水用于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市政施工、自助洗车、景观水系等。2021年,宿州市城市再生水综合利用率达61.4%。
华北平原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禀赋不强。作为“国家节水型城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将平山县作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以加强再生水利用规划布局和配置管理为重点,大幅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形成效果好、可推广的先进模式和典型案例。
“国家节水型城市”江苏省淮安市地处大运河沿线,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调水区和受益区。淮安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郭亮表示,2019年以来,淮安市每年均联合开展节水专项执法行动,每年对20%左右的重点用水户开展水平衡测试和用水审计。同时,开展工业节水行动,督促工业企业循环利用或回收利用间接冷却水、冷凝水,重复利用尾水。市水利局、城管局每年抽查部分洗车点、洗浴场所和游泳馆,对其用水设施开展检查,督促使用节水设备。
据江苏利淮钢铁有限公司设备能源处处长李艳军介绍,该公司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再生水回用系统效力明显。2017年,公司投资900万元建设综合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其工艺为“超滤+反渗透”,深度处理后的除盐水与预处理后的中水进行勾兑,补入公司生产用水系统。
在“国家节水型城市”昆明市中心城区,已建成集中式再生水处理厂14个,日供水能力16.8万立方米;在建的2个再生水处理厂,日设计处理规模10.5万立方米;建成再生水供水主干管网560多公里,沿途配建了110余个取水栓;建成546座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日设计处理规模为16.4万立方米。据悉,昆明主城区再生水利用率已达到73.6%(含河道生态环境用水)。
降低管网漏损,加大节水宣传
城市供水管网中的跑冒滴漏,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按照工业抓循环、农业抓节灌、供水抓漏损的思路,许多城市切实加强节水用水管理,降低管网漏损,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为有效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宿州市克服多方困难,改造老旧小区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更换城区30余公里的市政老旧管网,配备专业设备加强管网漏水探查及维修,探索智慧供水管控系统,实施供水管网“生命线”安全监测和分区计量措施。多管齐下,2021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9%,低于国家要求标准。
为加大工作力度,宿州还采取“属地管理、全面排查”的方式,对城区11个街道办事处、近40万用水户进行用水器具排查,改造淘汰落后水龙头等用水器具(设施)近千个(处),全面推广节水型器具,完成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螺旋铸铁水龙头、长流水式冲水箱等非节水器具的改造和更换。
在加强节水硬件建设的同时,许多城市加强节约用水宣传,增强市民节水、爱水意识。昆明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为契机,采取“线上线下共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步”“公益广告和新闻宣传结合”等方式,全方位加大节水宣传,形成省、市、区“三级联动”。
为了让节水理念深入人心,淮安制作并展播动漫《西游天团话节水》,以“节水+动漫”的方式普及节水知识,弘扬惜水爱水理念,引领公民践行节约用水责任。该市开展“节水宣传五进”活动,深入城区、社区、校区、园区、厂区广泛宣传,每年组织开展“河小青”节水志愿者体验、节水大使评选等丰富多彩的节水宣教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节水的良好氛围。
此外,一些企业也为节水型城市部分小学提供“水环保”兴趣课的模块化服务。兴趣课以水资源保护为主题,包含制作简易的“海绵城市”模型、与志愿者进行互动问答,并帮助他们一同用塑料瓶、小石块等材料组装出简易的水过滤装置,培养节水意识从娃娃抓起。(采写记者:胡锐、白明山、陆华东、字强、黄江林、马丽娟、王劲玉、张玉洁)
之二:水资源配置优化,远水可解近渴
半月谈记者 陈尚营 何曦悦 字强 施钱贵
大国水治理,不仅包括节约用水、再生水利用等,科学调配水资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十年来,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2012年的7000亿立方米提高至2021年的8900亿立方米,建设了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等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54处,设计年调水量647.9亿立方米,建成通水累计供水量达到565亿立方米,惠及约1.5亿人。
此外,我国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以及贵州夹岩等大型水库,国家水网正在加快构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改变北方一些地区供水格局
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以来,改变了北方一些地区的供水格局,同时推动复苏受水区河湖生态环境和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就南水北调中线而言,丹江口水库和中线供水水质为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及以上。河南省多地以南水取代了饮用黄河水,河北省沧州、衡水、邯郸等地500多万群众因南水告别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截至2021年12月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益城市42个。其中,中线受益城市24个,东线受益城市18个。
南水已成为沿线一些大中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其中,北京城区供水七成以上为南水;天津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河南、河北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也因南水得到提升。南水北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水北调东、中线总受益人口接近1.53亿人。与2020年相比,受益人口增加了约1000万人。
这是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外环河出口闸旁的曹庄供水加压泵站。新华社发 孙凡越 摄
这位负责人认为,受益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2021年河北省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置换工程,增加了南水受益人口781.55万人;北京市新增使用南水的受水水厂,增加了受益人口100万人;天津市增加受益人口100万人。
跨越空间,纵横奔流
2022年9月,世界单跨最大的通水通航钢结构渡槽——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首次通航,出现“河上有河、船上有船”的水上立体交通景观。
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与淮河,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是集供水、航运、生态综合效益于一身的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总投资949.14亿元,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2022年底前,引江济淮工程将实现试通水、试通航目标。
施工人员在中铁四局引江济淮工程江淮沟通段青龙桥项目现场作业。新华社记者刘军喜 摄
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我国跨流域、跨省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工程。工程任务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标志性工程。工程供水人口5117万人,改善灌溉面积1808万亩,贯通菜子湖、巢湖、瓦埠湖和淮北地区三横四纵水系,将促进新中国最大灌区淠史杭工程焕发青春,激活新中国治淮工程体系,助力构筑国家水网主框架、大动脉。
水利部自启动“引江济太”水量调度以来,已通过常熟水利枢纽引长江水入太湖流域6.08亿立方米,有效增加了太湖流域水资源供给,减缓了太湖水位快速下降趋势。
今年入汛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等因素影响,太湖水位持续走低,严重威胁太湖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安全。应江苏省人民政府请求,水利部启动夏季“引江济太”水量调度,这是2007年以来首次在主汛期启动“引江济太”水量调度。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累计通过常熟水利枢纽引长江水入太湖流域6.08亿立方米。其中,通过望亭水利枢纽引水入太湖3.19亿立方米,用于稳定太湖水位,促进太湖水体流动;通过望虞河向两岸水网供水2.89亿立方米,用于改善区域水环境。2022年8月31日8时,太湖水位为3.12米,较不调水情况下抬高0.07米至0.12米。
实施“引江济太”水量调度,有效增加了太湖流域水资源供给,减缓了太湖水位快速下降趋势,满足了望虞河两岸、环太湖周边、太浦河下游等地生活、生产、航运、水生态等用水需求。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难题
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全国在建的引调水工程中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难度最高的水利工程。
龙泉倒虹吸是滇中引水工程全线唯一使用盾构法施工的项目,独头掘进5071米,由于下穿昆明地铁2号线和盘龙江,施工沉降控制要求高,盾构穿越施工风险大,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又增加了长距离掘进难度。工程建成后可从水量相对充沛的金沙江干流引水至滇中地区,惠及1112万人口,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难题。
云南省滇中引水建管局和各参建单位,积极协调沿线政府做好搬迁安置工作,在积极解决工程施工导致群众利益受损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妥善解决群众道路通行等施工影响问题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衔接起来,投入5900万元统筹解决沿线群众修路架桥、人畜饮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合理诉求,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就业,目前又在沿线投入2518.95万元实施一批饮水保障工程,尽最大努力为沿线群众谋福祉。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贵州中部,涉及大中小型水库91座,可实现跨地区、跨流域调水,配合夹岩工程构建安全有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黔中分公司负责人左中云告诉半月谈记者,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涉及贵州5个市州,解决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难题,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这里的水质非常好。”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黔中分公司总工程师杜亚楠说,作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源头水库,平寨水库坝高162.7米,水库总容量10.89亿立方米,年调水量可达5.5亿立方米。
“在管理系统后台,就可以随时调取渡槽、节制闸等的监控录像、设备数据,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杜亚楠说,工程建设之初,就安装了各类传感器,相关数据可实时传输到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入库流量、出库流量、发电量、供水量等数据一目了然。
如今,来自平寨水库的水,通过连接在一起的渡槽、涵洞、河道,源源不断地输往干渠沿线各县,甚至是上百公里以外的贵阳。
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但通过兴建水利工程,远水解近渴正成为现实。
跨区域“调”过来的远水来之不易,受水区群众普遍对此倍加珍惜,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
之三:确保乡村振兴用水
半月谈记者
随着节水农业的大面积推广和农田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各地农业用水量降低,用水效率提升。高效节水仍然是优化用水结构的着力点,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灌区农业用水少了,产量增了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是落实农业节水的关键之举,多地将其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协同推进,取得良好效果。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介绍,宁夏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等为抓手,持续推进农业节水。近20年来,灌区面积由708万亩增加至1072万亩,增幅超50%。同时,全区农业年总用水量由78亿立方米左右减少到约58亿立方米,下降幅度达25%。
黔中水利枢纽总干支渠加紧建设。新华社记者刘续 摄
吴忠市盐池县属于扬黄灌区。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委会主任关尚峰说,大水漫灌改滴灌后,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亩均用水量、用肥量减少,亩产量上升。
河北省石家庄积极推进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逐步推动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补齐工程和制度短板。2018年以来,当地重点实施冶河灌区“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和八一、磁左、计三等9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并建设骨干防渗渠道135公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6万亩。
该市还聚焦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等高耗水作物,分作物制定节水技术方案,落实配套节水措施。2022年,新增管灌(铺设防渗管道)、滴灌、浅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旱作雨养种植等农业节水面积38万亩,共新增农业节水2739.6万立方米。
为了严控水量取用,石家庄把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用水指标管控、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作为区域规划、项目建设的约束条件,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该市已完成24个县级行政区农业取水许可补办工作,全市基本实现取水许可全覆盖。
水权水价改革释放综合效益
近年来,各地深化水权水价改革,落实分类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等,以经济杠杆放大节水效益。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最高的区域。在水资源量开发率超过100%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量确权到户、刷卡取水已是常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面对农业用水总量和灌溉定额居高不下的情况,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并执行终端水价机制。在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下,用水效能得以提高。
游客行走在杭州市富阳区新登街道潘堰村的“海绵农田”的观光道上,观赏盛开的油菜花。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农业产业调整后,进一步促进了节水。在新疆,高效节水灌溉作物从棉花向番茄、辣椒、哈密瓜等大宗高效经济作物转变。在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06立方米的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当地大力压减高耗水作物,禁止洋葱等作物的种植。
与此同时,农村用水日趋便捷。半月谈记者在广西、江西、宁夏、河南等多地走访发现,贫困地区脱贫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洗衣洗澡、家电入户,农村用水日趋便捷。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郑旗乡南山村村民杨强一家,几年前吃水还要靠人挑驴驮。“那时每天起大早挑着扁担拉着驴到沟里的泉眼抢水。”杨强说,为了省水,脏衣服带到泉眼边洗,“哪有多余的水洗澡”。现在,海原县集中供水率不断提高,杨强家早已不愁水,家里还用上了洗衣机和淋浴器。
支撑乡村振兴,农业节水任重道远
—— 生态优先,由持续深度节水向适度节水转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甘肃省水利厅总工程师贾小明认为,输水、田间渗漏等过程中损失的水分一度被认为是浪费。事实上,在生态敏感脆弱的西北,尤其是戈壁绿洲交错的地带,这些水引发的生态效应时间尺度较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生态效益,推进用水效率提升与生态安全协调统一。同时,完善河湖湿地补水量、地下水水位、土壤墒情等在内的生态系统监测机制。
——优化管理,推进节水现代化、精细化。宁夏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四级调研员王东建议,进一步完善计量设施、提升灌溉信息化水平,同时推广以电折水、计时折水等计量方式,将用水计量逐步细化到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水文勘测局工程师陈巍说,在工程节水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强化管理节水,解决节水“头重脚轻”的问题。一方面加强对设备的维护管理,使节水灌溉工程保持健康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技术人员、组织农户成立节水灌溉管理委员会等方式,引导用水户全过程参与节水。
——创新机制,激发相关利益主体的节水积极性。进一步创新节水模式,如利用农业用水与工业用水的价格杠杆,让节水企业、灌区、农户等节水链条上的各方共同享受节水成果,实现多主体利益共赢。(采写记者:邹欣媛、陈一帆、熊家林、刘金辉、张玉洁、马丽娟、顾煜、王劲玉)
之四:做好保护用水这篇大文章
徐祗军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工业、农业和社会生活时时刻刻离不开它。我国不断加大节水优先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基于现实,面向未来,做好保护用水这篇大文章,还需持久发力。
《202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920.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比15.4%,工业用水占比17.7%,农业用水占比61.5%,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占比5.4%。生活用水占用水总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比例有所减少。统计数据表明,人均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因此,保护用水人人有责,需要全社会一起呵护生命之源。
保护用水,从牢固树立水安全观念做起。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牢牢守住水利安全底线、守住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底线,共同维护国家水安全。
保护用水,要做好水资源的统筹利用。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水资源的统筹利用成为关键问题。要管好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充分优化各地区用水结构,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参加开放日活动的小学生通过观察口,观看悦来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网中污水处理过程。新华社记者刘潺 摄
保护用水,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地级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要紧跟污水处理前沿技术,瞄准瓶颈问题、强化科研攻关,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节水改造力度,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达到稳定高效利用再生水目的。
保护用水,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2021年农业用水量占到全国用水总量的五分之三以上。各地农业发展要坚持以水定产,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为基础,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创新水资源管理,不断挖掘农业节水潜力,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保障农业健康平稳发展,确保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保护用水,还应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珍惜身边每一滴水。全面推进国家节水行动,要持续加大水资源节约管理力度,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节水宣传活动,广泛普及节水知识。同时,加强国情水情教育,推进节水教育进社区、进课堂,引导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当前,保护用水安全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要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高水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策划、编辑:郑雪婧
责编:郭艳慧 / 校对: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