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清华毕业找不到月薪5000工作,这下年轻人更焦虑了
文丨龙之朱
编辑丨许仁昌
一段时间以来,就业年龄成为焦点,频频上热搜。
先是35岁成了一些行业就业“天花板”。最近微博上就有一个视频,说的是求职者在一家工厂外排起长队,工厂喇叭喊道:86年以上的可以离开了……尽管这则视频被指是假的,但已让很多80后表示很戳心。
接着是60岁属不属于劳动者的话题持续发酵。上周,一个60岁的某通快递分拣工,在凌晨三点五十分左右,因心脏骤停猝死在岗位上。当地人社局表示,60岁不属于劳动者范畴,如果没缴纳工伤保险,就不能认定为工伤。
然后是低龄老人就业难。据媒体报道,一名毕业于清华大学、退休前在外企任职项目经理的58岁老人,频频投简历却找不到一份超过5000元的工作。记者由此发现,招聘老年人的企业少,对口合适的岗位更少,这让如今的低龄老人就业难上加难。
这个世界果然很玄幻,也让人越发焦虑。当年轻人还在纠结什么“35岁门槛”时,精力、体力尚可的低龄老人却已遭遇就业难,求月薪5000而不得……我们不是总说岁月沉淀下来的都是金子吗?这让年轻人情何以堪。
特别是,当低龄老人加入如今的就业大军后,会不会加剧原本就紧张的就业竞争?不管是86年以上的,还是86年以下的,会更焦虑吗?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庞大的人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而在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占比达13.90%。随着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他们能涉足的岗位也越来越多。
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2年,在该平台上活跃的55岁以上求职者数量同比上涨27%。退休人员的就业意愿很强烈,绝大多数都是在退休一两年后重返就业市场。
这个群体人数多、意愿强,再加上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等,一旦形成了成熟的老年人就业进入机制,则此前的困难和问题恐怕都会变成利好。这也让人愈发相信,未来的职场上,苏东坡所说的“二毛人”(白发黑发夹杂)将会越来越多。
如果再考虑到国家的政策利好,不管是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是老年人的需求,乃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锐减形势,银发就业都是势所必然。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学校、医院等单位和社区家政服务、公共场所服务管理等行业,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鼓励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不要以为老年人就业会习惯性选择服务行业,既然他们之前的就业岗位涉及各行业领域,从路径依赖的思路看,未来老年人再就业的岗位也必将散布在各行各业。
凡此种种,无疑都会对年轻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形成某种压力。人们目前没有感觉到这种压力,不过是因为老年人就业尚未形成气候,相关机制体制也不健全罢了。
不过,也不必过度强调老年人和年轻人在职场上的角力。从整体就业形势看,老年人就业多了,其他人的机会并不一定会少。但是在经济下行、市场收缩的情形下,此前原本并不相干的领域可能也会形成某种程度的竞争,但我们也应该避免出现这种最糟糕的情形。
一来理论上讲,就业无边界,但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就业领域还是有区分的,重叠的部分少之又少。这里边有年龄制约,更多的是行业、技术等制约。而且这种界限不会骤然消失,所以年轻人不必担心。
二来就业连着经济景气程度,只要经济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速,只要发展依然是主旋律,则就业就一定会增加,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等等也会层出不穷,而老年人更集中的服务行业,也会不断分出新的岗位。
另外,这也与政府部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力度有关。对于那些人为设置障碍,或者公然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做法,该出手时必须出手。惟其如此,才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说到底,不管是个人小生活,还是经济大形势,都与每个人的主动选择、个体努力有密切关联,可能每个人的努力在大视野看微不足道,但聚沙成塔,努力的人多了,经济就会好起来,焦虑于事无补。
劳动是每个人自我成就的过程,这个社会上各个年龄段的劳动者或许会有一些冲突,但总体讲,大家都是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既荣损与共,又各美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