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把目光,聚焦于俄乌战场。
根据《纽约邮报》的报道,北约国家通过欧洲太空总署的“哨兵2号”卫星影像,发现俄军在乌克兰境内东南占领区扎波罗热,挖了一条长达72公里的超长壕沟。这条壕沟从塞梅尼夫卡,一直延伸到马里尼夫卡郊外,其延伸区域几乎占据了俄军在扎波罗热占领区的三分之一。另外根据北约方面推算,俄军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挖这条壕沟,大约在10月中旬完工,而这段时间,正好是乌军对南部地区展开反攻,俄军撤离赫尔松市的前夕。
那么,俄军要挖这条超长壕沟的意图,也就很明显了。
可以预见,早在1个月前,俄军就有撤离赫尔松市的打算,然而为了防止乌军乘势向扎波罗热进军,对第聂伯河东岸形成“钳形攻势”,因此驻守当地的俄军,需要尽可能拖延乌军进攻的步伐,等待后备力量的重新集结。
只不过后续,乌军在南线的进攻也只是浅尝辄止,反倒的俄乌双方围绕东线,尤其是巴赫穆特这个地方,展开拉锯战,而巴赫穆特战役同样打成了堑壕战。因此有人调侃,俄乌冲突已经打回了一战传统。
我们知道,这种通过挖壕沟,打阵地战的做法,在一战中得到广泛使用。一战中的堑壕战,造就了几场“绞肉机”战役
不过在二战中,随着重型坦克与轰炸机的投入,堑壕战似乎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了。
但如今,俄乌双方打了一年,双方重回传统堑壕战,这个现象值得谈谈。
首先不可否认一点,这一次俄军在开战前,确实有些“高估自己,低估对手”,在初期速攻打不通后,俄军的各种弊端也开始显现。
理论上,俄军不缺一些先进的装备,包括重型坦克、武装直升机以及战斗轰炸机,对乌军是有火力优势的。但纵观这一年的战事推进,俄军都很难组织一场大规模装甲推进,或者“手术刀式”空中打击,可见俄军备战率严重不足的问题。
俄罗斯不缺好装备,但能立马投入战场的却不多,这也是之后俄军开始大面积翻修旧坦克的原因。还是那句话,装备稀缺、火力不足,是俄军打不出现代化战争,不得不退回壕沟打阵地战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乌军在北约情报网络的支持下,其针对性打击,也确实让俄罗斯人付出不小的代价。在情报不足的情况下,壕沟作战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隐蔽效果。
此外也不可否认,乌军同样面临重型装备不足,兵员缺失的问题。这也是俄乌敢和乌军打堑壕战,而乌军不得已用堑壕战应对的原因。
当然,这一次俄乌冲突中的堑壕战,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元素,那就是商业级无人机。不可否认,无论是俄罗斯人,还是乌克兰人,都利用商业无人机,将堑壕战打出了一种“新高度”。
士兵可以在安全的掩体内,操作无人机进入前线作战。而为了应对敌人的无人机袭击,己方也需要做到串联整个前线部队,做到信息互通,因此壕沟就能起到“烽火”的作用。
那么,随着俄乌双方所宣传的“春季攻势”临近,双方的生死战会怎么打?
我想,这1年多的战况,就能告诉我们答案。在传统堑壕战的模式下,无人机、远程打击武器,将会一定程度上取代“大兵团冲锋”,从而让整个战况进入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