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IT人员怎么做数字化转型?
▲关注信息化时代
新视界、新思维、新洞察
来源:公众号【湘江数评】 作者:老杨
本文经授权转发
在当前不确定的环境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但现实是如何做这道看似技术含量很高的题目,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都拥有专业的组织--信息中心来助力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同时也拥有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用来进行各种软硬件的采购,那么对于没有专项资金投入、没有专业IT人员的中小企业如何做数字化转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其实在老杨接触过的中小企业中,数字化的意识都已经在觉醒,但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管理层对于在日常工作中应用数字化系统意愿十分强烈,但一把手认为公司规模小,凭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还是没有问题的;
2.虽然有数字化建设的意愿,但缺乏专业数字化人才,是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大因素,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听信软件公司一面之词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系统,但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要么犹豫不前,不知从何处下手;
3.虽然进行了数字化项目建设,但由于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信息化人才,系统的深度应用、运维成了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拦路虎;
企业需要注意的是拥有数字化人才与人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数字化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管理人员;而数字化人员是指我们普遍意识中的IT,IT的认知普遍在于技术、运维层面,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的是数字化人才,但在大部分的传统企业中往往将人才当人员用,定位过低,也造成了信息部门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无影响力、难以调动企业资源,无形中加大了数字化建设的困难程度。
那么数字化转型的预期结果很美好,但中小企业的现实却很骨感:没有数字化人才甚至连最基本的IT人员都没有,如何做数字化转型?老杨建议如下
1.先摸底找痛点再对标:
做数字化建设忌盲目,而大部分传统企业做数字化建设的起点就是盲目跟风:“听说隔壁老王用了系统很好,我们直接照抄”,连自身最基本的痛点在哪里都不清楚就盲目买系统,后果可想而知。有了痛点,再带着目的去对标,学习行业内的最佳数字化实践,再根据对标结果制定符合自身的数字化建设规划,唯有如此数字化建设才有目的性、才会少走弯路。
2.确定组织指定专人:
传统企业做数字化建设往往缺乏一个专业的组织,一般由一把手随意指定一位负责人,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有限,同时数字化建设工作成为了“副本”,难以有精力去进行,从而使数字化转型建设变成了口号,难以落地。因此由企业分管领导组成的数字化转型委员会显得格外重要,它的作用在于第一,制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规划、方向;第二,制定分工,协调资源;第三,落实责任;同时还需指定一名“德高望重”的领导来具体负责数字化落地;一切的工作重心都是以落地为目标开展;
3.最好找一个外部专家过程指导:
数字化系统的运维可以委托给软件公司,但数字化的规划、建设过程最好找一位外部专家来全程指导,从第三方的角度来客观的评价、监督,保障可落地性、过程规范性、软件系统应用性;
4.软件系统的选择:
大部分的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均没有专业的信息机房,专业的IT人员,如果把服务器随意丢在办公室,而缺乏专业的维护具有很大的数据安全隐患,所以老杨建议在数字化建设初期建议选择SAAS版系统,轻量化、即开即用、免服务器运维、免数据安全方面的投入;如确实需要本地部署的系统,建议托管到第三方机房,这样拥有稳定运行的机房环境,在数据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对软件公司进行多维度考察:行业认知、专业深度、实施能力、售后能力;在选型上不要过于冲动,听信软件公司的一面之词,毕竟售前与实施是两个概念,“买家秀与卖家秀”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5.制度化、标准化同步推进:
制度化是信息化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很多企业数字化系统越用越乱,最后其效率甚至还不如纸质,究其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制度化的约束;有了数据但无法统计分析,是一堆脏乱差数据,究其原因是缺乏数据化的运营思维,缺乏标准化的管理,因此为了不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打乱仗,建设初期配套的制度、数据标准要同步进行。
综上所述,在没有专业IT信息人员的基础上做数字化建设需要企业自身明确方向,摸清自身的痛点、卡点,清楚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而非盲目的建设,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期望的越高失望的越大,最后将本是管理的问题全部让数字化来背锅,因此企业首先要明白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而非技术本身,不要对信息技术寄予太高的期望,融合才是关键;同时找一个外部专家来指导,会降低自身盲目建设的风险,毕竟第三方是客观的、专业的;同时也不要忽略配套的制度化、标准化建设,这是数字化顺利推进不打乱仗的基础。
—End—
微信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