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与中国智造同频共舞,松下本土化战略的破局之道

在全球工业自动化产业加速重构之际,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松下电器机电(中国)有限公司工业自动化系统BU BU长张健近日在与中国工控网的深度对话中,系统阐释了松下在中国自动化市场的发展战略,并揭示出外资企业在华深度本土化的转型路径。

 

张健强调,中国已成为全球自动化产业的重要战略支点。他指出,中国在自动化领域具备三大独特优势:庞大的人才储备、完善高效的产业链生态和产业变革的引领力。过去几十年,中国产业链生态在政策指引和中外企业合力打磨之下,已经形成了全球最顶尖的产业链生态。聚焦于近十年的技术革新则会发现,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制造业均在中国率先落地,中国已成为全球设备制造的风向汇聚之地。 


中国产业链羽翼迅速丰满的同时,国产厂商的快速崛起对整个行业形成了良性推动,入局者必须深度理解本土市场需求。在张健看来,中国自动化行业发展的两个关键驱动力可概括为“中国速度”与“中国成本”,可展开为三个层面:首先是产品开发周期的极致压缩,其次是全流程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最后是打造具有突破性性价比的产品矩阵。

 

为应对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松下通过组织变革与灵活方案深化本土化布局。2024年4月,松下成立自动化系统BU,这是其在海外首个集研发、销售、制造于一体的经营单元,打破了以往横向协作的范式。同时,苏州研发中心的设立则是另一关键行动,旨在针对中国客户需求提供快速的产品开发能力。

 

战略先行,松下在2024年取得了优异的业绩增长。这一年,松下中国自动化业务实现了同比22%的大幅提升。这一成绩主要依托三大核心因素:首先是传统行业的复苏,AI算力提升带动了PC、手机等松下优势领域的需求回暖;其次,受益于中国海外产业链布局,松下产品伴随中国厂商出海,远销印度、东南亚、墨西哥等市场;第三,松下内部将本部权限下放至中国团队,显著提升了本土决策效率与客户需求响应速度。

 

战略调整是自上而下的系统变革,对于市场而言,产品的调整是本土客户最先能感知到的具象变化。针对产品层面,松下正进行着转向立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调整。张健谈到,松下现阶段在中国市场推进的重点战略在于构建全方位的解决方案,通过控制器、传感器等产品线的自由组合,形成适配中小型设备制造商的灵活解决方案。

 

可以看出,与部分外资品牌的保守策略不同,松下选择深度扎根中国,依托中国的人才、供应链和制造实力,强化本地研发、生产与技术服务能力。这种战略调整不仅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也重塑了日系品牌在服务效率与创新能力上的传统形象。

 

战略调整背后,不仅折射了松下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蕴含其对工业自动化行业的长期看好。张健认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必然会为工业自动化设备制造带来系统性升级需求。即使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中,工业智能化的迭代需求依然旺盛。当前备受关注的算力提升浪潮,正为自动化行业创造两大关键机遇:其一,算力突破将推动设备向耐高温、高稳定性方向进化,以适应极端工业环境;其二,更高的算力将支撑设备实现更高速的运转与更复杂的功能集成,从而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谈及松下在中国自动化市场未来关注的重点方向,张健表示,短期内松下将继续深耕传统优势领域,巩固市场地位;长期而言,松下更期待以中小设备商为核心,构建全天候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与灵活的技术支持,助力中小设备商提升设备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工控网也期待松下在中国市场持续深耕,在深化本土化战略以外,为立足中国市场服务全球,以及构建灵活解决方案等方面打造出先行示范标杆。


上一篇:三十载岁月,谱写完美无谐波GH180 下一篇:行业应用丨基于海伯森3D视觉技术的马达线路板检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