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赞美这两种行为:清洁工喝小便池水,以及清洁工捐款
素材来源:看完烧毁(ID:zhaokan01)
作者:赵瑜
(城市清洁工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山东肥城的女清洁工喝自己清洁完的小便池里的水,于是一群前来视察的领导纷纷鼓掌。这一则视频在朋友圈里刷屏,看了以后,颇不舒服。因为中国毕竟不是日本,我们并没有如此苛刻的规定。
那么,这位清洁工高要求自己来完成自己的清洁工作,有错吗?因为毕竟他们单位并没有强制要求她这样做,只是,她为了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故意用一个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她个人的事情,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是有问题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问题就出在领导们的鼓掌。她自己如此高标准要求自己,这并没有什么问题,而问题是,如果前来参观的领导们带头鼓掌,那么,便是对她超出标准的的赞美,这样的赞美,从规则上来说,便是对其他清洁工的施压。
女清洁工如此高标准,自然成为她们单位的一面旗帜,而她们单位的领导以此为宣传点,并邀请上一级单位的领导前来参观,并亲眼见证女清洁工喝下小便池里的水,这一完整的演示以及领导参观以后的鼓掌行为,完成了一个道德上的展示链。这一个链条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在于,将一个个人的高度,拔高成一个团体的行为,从而有可能会成为其他清洁工的道德负担。
清洁工的清洁卫生都是有标准的,只要按照标准做好,就是英雄。而超出标准完成的,即使她是一个更完美的行为,但也不应该当做一个榜样来宣传,因为,这是一种绑架。如果所有的单位都制造一个英雄,让所有的人都向英雄学习。其结果呢,有可能会是反面的,因为大家做不到英雄。既然英雄喜欢做,那么,普通大众便推卸属于自己的责任,渐渐地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英雄。
所以说,只要是拔高道德要求,时间久了,道德必然全面跌停。
因为,明明制定了规定却不执行,非要宣传几个高于规则的,显然,这是一种破坏规则的行为。
不知为什么,一看到山东肥城的清洁工这种喝便池水的行为,我便想到了河南省的清洁工节衣缩食,一天三顿饭都只吃凉馒头,然后却将每一个月的工资都捐给公益组织的宣传。
在镜头前,那位清洁工大爷笑得很开心。
是的,我们不能否认一个底层人的善良,然而,宣传这种善良,便是最大的不妥。因为,对于这个善良的清洁工大爷来说,他的认知是不全面的。他之所以会将自己的大多数收入都捐出来,并不是基于他对整个社会的信息了解之后,才做的决定。他是一个信息的盲人。
然而,媒体在清洁工大爷信息全盲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完全不利于清洁工的道德选择大肆宣传,其实,这是利用一种虚荣的道德标准来绑架这位清洁工。
每一次看到清洁工或者是其他年纪很大但是自己并不富裕的老人捐出巨额钱财的时候,我都想问几个问题,第一,老人捐出钱财以后,如果患重病了,怎么办?国家宣传完了,但是当老人家徒四壁没有钱治病的时候,难道让老人自己在家里等死吗?第二,如果让老人在捐款之前,了解国家的运行情况,了解中国平均的收入情况,了解大多数家庭都比他还要富裕的现实,甚至让他明白,在这个社会中,他才是被捐助的对象,如果让老人了解了这些真相,老人还愿意捐款吗?
是的,很多和道德有关的媒体报道,都是涉嫌不当诱导的。人当然有做慈善的自由,然而,一个正常且温暖的社会,最大的慈善不应该是让穷人奉献,来感动大家,而是富裕的人奉献,来调节社会的矛盾。
毕竟,所有慈善都应该是可持续性的,而不是对具体某一个人的打劫。
不论是山东肥城清洁工高标准要求自己,还是河南的清洁工捐款,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过错,有错的是,我们的官方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来评价这种行为。
最后,还想重复一下我的观点。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固然是榜样,然而,只要完成了任务,并符合标准,那么最低分的那个人也是英雄。如果能明白这两种标准,并且都可以淡然处置的人,才是一个常态的社会。
常态,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多元共存。常态,不是绝对正确,而是各美其美。
2020、 10、9
编辑组
说真话的良心号
青听间
点击阅读
文革自杀的名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