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指南:呼吸道传染病产生气溶胶高风险护理操作防护专家共识
近些年来全球出现多起呼吸道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其快速传播流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在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内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数量急剧增加,而临床护理工作中包含大量可能产生气溶胶高风险暴露的护理操作,如氧气吸人疗法、机械通气的护理、吸痰、雾化吸入、咽拭子采集及心肺复苏等,从而导致医院局部环境内气溶胶浓度大幅提高,增加了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因此,加强对医务人员呼吸道传染病气溶胶高风险暴露的防护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规范指导呼吸道传染病产生气溶胶高风险护理操作的临床实践,切实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制订专家共识。
护理操作防护要点:
在执行呼吸道传染病产生气溶胶高风险护理操作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若无明确医疗指征,应尽可能避免执行产生气溶胶的护理操作;操作时尽可能减少引起患者刺激性呛咳或干呕反射的操作;保证所有操作设备管路连接紧密;若患者需要使用面罩,必须保证患者面罩与面部贴合紧密;非操作时患者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一、氧气吸入疗法
鼻导管给氧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是一种开放式的给氧方式,且氧气在加湿过程中产生大量适宜病原体附着的气溶胶,加之高速的氧气流冲刷,促进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在环境中播散,增加护理人员感染的风险。操作过程中减少气溶胶扩散的主要措施如下。
1. 鼻导管给氧或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的患者应佩戴一层医用外科口罩,并尽量闭口经鼻呼吸。
2.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使用的一次性管路和鼻塞不建议常规更换,存在明显污染时更换。
3.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时,按照开机-设置初始参数-戴鼻塞调节固定带-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送气的顺序进行操作;停用时,按照关闭氧气源-关机-下调气体流量至零-取下鼻塞的顺序进行操作。
二、机械通气的护理
机械通气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机及其相关配件在使用中易出现携带病原体的气溶胶扩散,护理人员在实施机械通气的护理时被感染的风险较大。操作过程中减少气溶胶扩散的主要措施如下。
1. 使用无创呼吸机前,应让患者戴好头罩、全面罩或密闭性好的口鼻面罩,不建议使用鼻罩;停用时,护理人员应先调节至待机模式,再摘下患者头罩或面罩。无创呼吸机建议选用双回路系统。
2. 可在呼气阀前放置病毒/细菌过滤器,以减少患者呼出气体对环境的污染,不建议常规更换,存在污染或堵塞应及时更换。
3. 不建议频繁倾倒呼吸机回路中的冷凝水;
若需要倾倒,最好集中倾倒,减少接触人员,同时在患者氧合稳定时调节呼吸机至待机状态下进行。
4. 尽量避免断开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必须断开时,使用呼吸机的待机功能;如呼吸机无待机功能,阻断呼吸机Y型管口。
5.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应至少每4h监测气囊压力,成人正常压力是25~30cmH2O(1cmH2O=0.098kPa)。
6. 可实施间歇性声门下吸引,不建议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
7. 口腔护理时不建议采用冲洗法,可以采用擦拭法。
8. 观察患者有无人机对抗等情况,遵医嘱调节呼吸机模式和参数或行镇静、镇痛治疗。
9. 若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前应评估患者胃潴留情况,提前暂停胃肠泵入,并清理患者口鼻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三、吸痰
吸痰操作易引起患者呛咳和痰液喷溅,可产生大量的气溶胶,污染各种物体表面,造成空气污染、交叉感染。在执行此操作时应注意以下防护要点。
1. 应定时评价吸痰指征,按需吸痰;不建议诱导排痰,如拍背、体位引流、使用振动排痰机等。
2. 吸痰前可遵医嘱行镇静、镇痛治疗。
3. 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建议采用密闭式吸痰法。
4. 应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型号,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1/2。
5. 可采用浅吸引方式。
6. 吸痰管无负压沿气管导管送入,不应在气管内上下提拉,每次吸痰时间应 <15S。
7. 成人吸痰时维持负压为80-150mmHg( I mmHg=0.133kPa);痰液粘稠者可适当增加负压。
8. 建议使用一次性密闭式痰液收集器;若非一次性,应按照1:1比例向杯中注2000mg/L含氯消毒剂处理痰液60min后倾倒。
9. 密闭式吸痰管每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当出现可见污染或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最长使用期限不应超过7d。
四、雾化吸入
在雾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气溶胶会成为悬浮在空气中的细菌载体,进而导致空气中致病菌浓度较高,建议雾化操作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气溶胶的扩散。
1. 雾化吸入前30min不建议患者进食进水。
2. 雾化治疗前,应排除痰液阻塞和肺不张等因素,不应对气道完全堵塞的患者使用雾化治疗。
3. 雾化装置的选择应考虑到气溶胶二次暴露的问题,建议使用定量吸入器结合储雾罐方式进行雾化,也可用定量吸入装置接头和延长管代替储雾罐。
4. 采用小容量雾化吸入的机械通气患者,建议选用配备雾化功能的呼吸机,雾化治疗结束后应及时更换过滤器;非机械通气患者,建议外接振动筛孔雾化器。
5. 使用呼吸机雾化吸入的患者,可遵医嘱设置低流量和方波送气方式,延长吸气时间,有利于气溶胶在肺内的沉积。尽量减少呼吸机管路打折,避免使用直角弯头;如果使用人工鼻,雾化吸入时需将其暂时取下。
五、咽拭子采集
患者在接受咽拭子采集时,需张口暴露咽喉部位,且在操作过程中可能诱发患者咳嗽,易产生飞沫和气溶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 建议集中采集,采集室内人数限制在最低数量。
2. 可用透明隔板将采集者和患者分割成2个区域。
3. 建议在患者进食2h后采集,不应在患者咳嗽时采集。
4. 建议用无菌植绒拭子采样。
5. 操作中应避免引发患者干呕反射。
6. 应及时将采集后的拭子放入采样管中,旋紧管盖后用封口膜封闭,并放入标有“生物危险”防漏密封袋中”。
六、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辅助通气3个环节。胸外按压环节导致气溶胶暴露的风险较低,故气溶胶职业暴露环节中的防护主要侧重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辅助通气阶段。
1.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时,建议采用吸痰法。
2. 不应采用口对口、口对面罩人工呼吸,建议采用带病毒/细菌过滤功能的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参考文献:
呼吸道传染病产生气溶胶高风险护理操作防护专家共识[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