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计量知识】浅谈斤秤文化与斤秤分析

人们为了明确物体的重量,用“秤”作检测工具,用“斤”表示被检测物轻重的单位,确定出商品交换的实际重量数目以计价。公平交易过程,斤秤起到重要作用。斤秤的使用,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

我国使用斤秤测重技术,早在战国就已相当成熟并形成规制广泛应用。楚国的秤一斤是十六两,折合250克,秦国的秤一斤也是十六两,折合249克。这种十六两成斤的制秤,经历了几个朝代,尽管各朝代“斤”的重量有变化,但十六两成“斤”却一直没变。清朝灭亡,民国延用清制,仍以十六两为“斤”,折合596.8克,斤秤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后来的不少词目都与斤秤有关。

“准斤十六两”的由来

在中国十六进制的斤秤文化独一无二,内涵丰富,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秤的雏形,后经不断改进由粗到精,成为现代满身星光闪耀的木杆秤。而“斤”的设置,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据《前汉律历志》说:“斤着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十六两为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一杆小秤包容如此之大,简直成了至尊至贵的圣物,意义极为重大。秤杆上的十六颗星位,作为十六个“两”的重量显示,与“斤”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完美无缺。

木杆上的铜钉叫“星”。相传,秤星是天上的星。由秤头到 尾,头一星叫定盘星,不代表重量。在不称重时,秤砣放在定盘星位置,提秤悬空秤杆是平衡的,俗称“秤平斗满”。依次的十六颗星是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福、禄、寿三星共十六星,代表十六“两”。大概的意思是:定盘星表示天理良心的定位,买卖要公平,是交易的起点,其他各星定不可移,表示永恒。手中秤与心中秤一致,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不能“缺斤少两”行为自有天照。秤星——天上的眼睛,监视人间善恶。传说虽不足为证,也属斤秤文化的口头文学。

“半斤八两”是中国人的发明专利

“半斤八两”源于斤秤计量。较早的用于描写等同是在《水浒传》107回,宋江大队人马与王庆部下会战荆南。说宋营女将琼英出战滕戣,甩石头将滕戣打于马下,挥戟将其刺死。滕戡见哥哥被人杀死,要为兄报仇,舞动钢鞭来战琼英。这时宋营中呼延灼急催马舞鞭接住厮杀,与滕戡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观战的众将看他俩的本事,都是半斤八两,打扮也差不多”若由此算起,“半斤八两”这个老词已经传承使用最少六百多年了。《水浒传》 飘洋过海传到世界各地广为人知,“半斤八两”中国制造名声远扬了。

斤秤计量制度一改再改,一声政令当时就能奏效。而长期形成的斤秤文化根深蒂固,不是一阵风就能吹散的。现在的半斤虽是五两了,还没见有人用半斤五两取代半斤八两用于描写等同。近年使用公斤秤“千克”的成语故事还没出现,文化的形成发展需要时间磨练。

“一推六二五”由斤秤文化演化而来

十六两秤使用期间,是十六两进位成斤。秤是十六进位,与当时主要计算工具——珠算十进位不和谐,计算斤两不便,经过换算,把十六进位换算成十进位,编成斤秤流法,《截两为斤歌》十五句口诀:

1两:一退六二五(0.625)

2两:一二五(1.25)

3两:一八七五(1.785)

4两:二五(2.5)

5两:三一二五(3.125)

6两:三七五(3.75)

7两:四三七五(4.375)

8两:五(5)

9两:五六二五(5.625)

10两:六二五(6.25)

11两:六八七五(6.875)

12两:七五(7.5)

13两:八一二五(8.125)

14两:八七五(8.75)

15两:九三七五(9.375)

先有十六两制秤,后有《截两为斤歌》,二者当属同龄,历史悠久,是斤秤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亮点。其中一退六二五一句“退”“推”谐音,演化成为“一推六二五”,用来表示一推了事不负责任,酷似官场中的不作为。“一推六二五”源于“一退六二五”但又背离了“一退六二五”的原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词语。

一退六二五,是在珠算上将实数一两去掉,退在一两原档位的右一位,再一次拨打六、二、五三珠(即小数0.625)其余二至十五两实数均不退位,在珠算上依口诀破本位。如:原有实数是三两,其口诀是“三一八七五”就将3两档位变成1,在1的右方依次再加8、7、5三珠即是1875。1两+15两=1斤,口诀相加等于10,2两+14两=1斤,口诀相加等于10。依此类推。

一退六二五口诀的使用,止于十六两一斤制秤的废弃,退出历史多年。

斤秤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对斤秤计量的称谓都是“斤斤两两”的。历经改制名称不变,各个阶段的斤秤重量却是变化多端。略去古代,由清代以后至民国十八年(1829年),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法,以万国权度公会制定的启罗克兰姆为单位名公斤,称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以二分之一公斤为市斤,称为市用制。新法产生后,一斤等于十六两等于597克的老秤自然取消。使我国的标准制与国际公制接轨迈出了第一步。

度量衡法出台以后,生不逢时,正值日本疯狂侵华,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至民国二十二年(1893年)热河沦陷,前热河省度量衡法才进入布置准备阶段。这时,有个第三者插足,“度秤”“度斗”在上世纪30年代初趁虚而入强制推行。城市多用“度秤”,乡间多用老秤,“度秤”十两一斤500克,灵敏度优于老秤。此时,597克一斤的老秤并未完全淘汰,500克一斤的度秤,在长城以北的沦陷区也未能全面推行,是多种秤交叉使用阶段。日本投降后,群众自动毁掉度秤、度斗,度秤随着时光流逝,基本不见了。

抗战胜利后时兴了一种“新秤”。一斤分十两等于500克,多在长城以北地区使用。华北等内地省份仍用十六两一斤的市斤秤,这时国内斤秤计量仍不统一。全国粮票“肆市两”面额,在使用十两秤的地区国营粮店购粮,只作二两五钱供应粮食。“斤斤两两”各地不同,在使用十六两秤的地方,使用“斤秤流法”计算斤两。与十进制秤相比,十六两秤因其计算不便失去优势。有陕西富平县杨中一,在上世纪50年代上书国务院,建议将十六两一斤改为十两一斤,算是民意的表达。至1991年1月起推行公制,秤制计量才得统一。并明确在撰写学术论文报告等文化研究方面,“允许在计量单位之后,将旧单位写在括弧内”。

历经多次斤秤计量改革,与公制对称的“市斤” 合法出现后,似乎是包罗万象,把十六两597克一斤、十六两500克一斤、度秤十两500克一斤、新秤十两500克一斤四个“斤”与两重37.3克、31.25克、50克、50克四个“两”,都包括在“市斤”,“市两”词目之内,显然是斤斤不分,两两难辨,带之而来的“斤斤计较”便在所难免了。

现在虽以千克为斤秤计量,人们市场购物讨论还价时,不说“克”,也不说“公斤”,仍用多少钱一(市)斤问答,旧俗难改,法不责众。斤秤文化从出现到发展被大众广为使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形成的,不是一声令下说改就改,能够一刀切齐的。

新旧斤秤折算及称谓商榷

1、老秤。老秤使用上承清代,止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度量衡法的诞生。十六两进位成“斤”。一斤折合597克,一两折合37.3125克。

2、市斤秤。起于民国十八年,大陆各省止于1990年。十六两进位成“斤”,一斤折合500克,一两折合31.25克。

3、度秤。度秤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止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度秤十两进位成“斤”,一斤折合500克,一两折合50克。

4、新秤。新秤起于抗战胜利,止于1990年,新秤十两进位成“斤”,一斤折合500克,一两折合50克。

以上各秤斤两称谓相同,斤、两重量不等。各秤使用起止时间不同,即使是在法规命令废止之后,仍有个别使用。在旧秤使用期间,地方与地方秤制也不完全相等。俗有“南秤北斗”之说,规制理论常与实际脱节,其中杂有奸商特制假秤,故在实用中还需仔细考量。

我国秤制在《计量法》出台后,最后一次改革至1990年底上述各秤均在“旧杂制”废止之列。旧秤虽然废弃,唯有斤秤文化留有余香。

(信息来源:工业计量)

上一篇:焊口无损探伤作用 下一篇:工控机GPIO接口的用途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