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价格不断下降,未来该如何发展?
2020年,医用耗材集采开始在全国呈现出铺天盖地、快速燎原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省集采呈现联盟化、加速化、由少变多的趋势的同时,耗材集采后降价也越发明显。
如近日,山西省医保局就发布消息称,今年以来,山西在推动组建三个市域联盟开展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后,相关耗材采购费用就出现了明显降低。具体来看,今年年初,山西各市医保部门先从一次性使用医用耗材入手,分别选择静脉留置针、血液透析器、一次性输液器等医用耗材,开展了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试点工作。而从结果来看,全省11个市首批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平均降幅超过55%,预计一年可节约相关耗材费用上亿元。
11月14日,淄博市医疗保障局也牵头组织召开了淄博-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滨州-德州七市采购联盟部分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现场议价活动,拟采购骨科创伤和血液透析两类医用耗材。结果显示,通过两轮谈判竞争,骨科创伤类高者降幅达94%,平均降幅67.3%。
另外,笔者还从河南省医疗保障局获悉,2021年1月10日起,冠脉支架、吻合器、补片、医用胶片、人工晶体和留置针等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将在河南省落地执行。其中,冠脉支架为国家组织首批集中采购医用耗材,平均价格将从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而医疗机构临床常用的绝大多数中选主流产品,也将平均降价93%。
从以上综合来看,耗材集采以及降价,在业内其实已经是常态。尤其在带量采购持续常态化下,目前陕西,安徽、山东、江西、河北、武汉等诸多省市都在依托省级药采平台,借鉴国家带量采购经验,以省级、市级联盟的方式倒逼更多医用耗材大降价。据悉,一些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平均降幅也均已超过50%。
业内预计,随着各地“团购”采购成为常态化操作,耗材市场即将迎来大洗牌,大批械企将受到影响。那耗材集采降价常态化后,械企又该怎么办呢?
业内认为,与药品集采一样,耗材集采的核心就是为了挤出价格水分,减轻个人与医保支付带来的负担。同时加速高值医用耗材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为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因此,业内预计研发能力强、成本控制好、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头部企业将随着市场的扩容而获得较快增长与更多市场份额。对此,业内人士建议械企应不断加大产品布局、加强创新能力,为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
毕竟创新才是企业的生命,没有新的产品,就没有新的动力,也意味着将失去市场。所以,对于广大械企而言,需要通过创新不断制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广大老百姓的产品,特别是又便宜又安全又更多获益的产品,才能使产品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并保持企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