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民生领域演绎美好“深中故事”

沙溪镇敬老院由沙溪镇政府投资兴建并引进深圳市创乐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资运营。受访者供图

沙溪镇敬老院经常为老人开展娱乐活动,丰富她们的晚年生活。 受访者供图

2022年下半年,一系列生动的“深中故事”在民生领域上演。

疫情防控期间,一对深圳夫妇在中山市婚姻登记中心顺利领取了结婚证,婚姻登记跨市通办在中山实施一年有余;经济困难的深圳户籍居民黄丹在中山成功办理了低保,深中两地民政兜底服务首次实现互认通办;深圳“雏鹰展翅计划”助学金项目向中山困难学子“敞开大门”,深中两地首次实现“跨市政策联动帮扶”;一个“类深圳”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给社区居民、基层干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

近年来,中山市民政局积极主动作为,持续推动深中两地协同联动、对标学习深圳优秀社会治理经验,以民政视角探索创新,推动深中双城在社会治理领域破壁垒、辟新径、惠民生、谋实事。

今年8月,中山市第十五届四次全会首次提出《深中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行动方案》。聚焦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中山与深圳等东岸城市掀起了一场融合互动发展的热潮。

“民政工作涉及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将民政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中山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廖小康表示,在中山积极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窗口期,民政部门必须作出应有的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 钟民轩

打破壁垒

深中民政兜底实现互认通办

48岁的黄丹(化名)是一名常住中山港口的深圳户籍居民。多年前,她独自带着女儿来中山投奔亲戚。无房无车、年龄渐长的黄丹不仅因重大疾病背负了高昂的医疗费,且在照料年龄尚小的女儿之余,难以兼顾全职工作。家庭收入微乎其微,让母女俩的生活一度陷入了困窘。

去年底,黄丹主动向深圳申办最低生活保障,并附上了一份求助信。“我很忐忑,不知道住在中山能不能办理深圳的低保。”黄丹说。

彼时,深圳、中山也正合力,积极寻找两座城市互惠互利的着力点。2021年底,中山市民政局会同深圳市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中山、深圳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试点工作。

一系列惠及深中两地市民的兜底民生举措涌现。中山积极推动与深圳市在社会救助领域的统筹衔接,推进对象认定、救助标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合作共享、协同发展。过去,两地市民只能在户籍地申办社会救助,如今两地探索建立起在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的统一经办服务流程,创新了居住地与户籍地民政干部协作核查机制,实现了两地“社会救助申请事项”异地办理。

黄丹以最快的速度,享受到了深中推进融合互动的“政策福利”。2022年,在两市统筹联动下,中山市民政局干部迅速上门对核查、评估、认定。“从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到收入流水等,他们都一一询问记录,还调取了不少数据。”黄丹说,6月上门,7月低保金就到账了。“今年9月,我女儿上小学了,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了。尽早发放低保金,对我们帮助很大!”

正如廖小康所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看似不足为道的民生“小事”,却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紧密相连。“民生小事”乘以百万人口,也可能成为一项巨大挑战。

彰显中山以人为本的博爱本色,依靠兜底民生的“保障网”,确保“不漏一人、不落一户”,及时回应每一个“民生小事”背后的群众需求。

今年以来,中山与深圳在社会救助领域的统筹衔接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中山、深圳首次实现“社会救助申请事项”异地办理。二是中山、深圳首次实现“两地救助保障待遇无差别对待”。三是中山、深圳首次实现“跨市政策联动帮扶”。

中山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透露,今年8月起,由深圳市慈善会负责的“雏鹰展翅计划”助学金项目,也首次面向中山低保、低保边缘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大学生开放申请,为这些在深圳上学的中山大学生提供支持。

“我们希望能用到、用好、用足两市帮扶政策,发挥协同治理效能,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最大限度帮助到两地的困难群众。”该负责人表示。

对标学习

汲取深圳经验为基层减负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身处最前沿的基层党员干部这根“针”,通过穿针引线、承上启下,发挥着落实方针政策、共谋百姓福祉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中山市民政干部深入石岐街道、火炬开发区、南区街道等多地社区实地调研发现,社区管理和服务面临“四个多”,包括事权下放的事项多、服务的对象多,各上级业务部门的统计任务多、各垂直孤立的业务系统多。

中山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工作科负责人坦言,这“四个多”让社区人员陷入繁忙,无法腾出精力开展入户、探访、预估、计划、服务、评估等服务居民的工作。

“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中山每个社区平均常住人口约1.5万人,工作人员约15名左右,平均1名工作人员服务近千人,承担近100项业务、40多项考核。

为基层减负,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为此,中山市民政局曾组织赴深圳,对标、学习深圳社区的基层治理经验。“深圳社区的流动人口比中山更多,而他们却依靠智慧社区建设、信息化手段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了社区的高效治理。”该负责人说。

今年7月,一个由市民政局牵头开发的“类深圳”中山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在石岐街道迎阳社区启用。今年9月,迎阳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陈健航为笔者介绍时,熟练地打开了这个基层治理“神器”,界面上,从残疾人、高龄老人到困难人群、双低家庭,各类民政对象的年龄分布、家庭住址、对象人数、项目申领情况,全部信息都清晰可见。

陈健航坦言:“近年来,社区治理的难度、要求、时间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启动了这个信息平台,我们社区整合数据资源,建立起以居民为中心,以网格为单元的基层数据库,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每个月初,平台会自动检索年满80周岁的老年人名单,提醒社区为老人办理老年人高龄津贴申请。9月1日,平台提醒,社区居民陈伯即将满80周岁,可申领高龄津贴。网格员迅速响应,上门为行动不便的陈伯收集资料,并顺利办好了高龄津贴申请。

当前,石岐街道迎阳社区,南区街道城南、环城、良都社区,古镇镇古镇社区,西区街道西苑、烟洲、彩虹社区等全市4个镇街8个社区都在试点推广使用这个平台。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中山将借鉴深圳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持续打造好这个“类深圳”中山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尤其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智能社区搭建特色运用场景,推出社区问题反馈“随手拍”小程序,对居民反馈问题进行清单式的跟进管理,同时开放平台统管证明事项出具等功能。这将会减轻社区治理的负担,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服务。

链接资源

探索深中民政服务共建共享

今年9月,在中秋前夕,沙溪镇敬老院联合镇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为敬老院的长者们举办了一场中秋活动,年过半百的老人第一次亲手做了“冰皮月饼”。沙溪镇敬老院及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均是去年7月,中山通过跨区域购买养老服务,引进的深圳优质养老资源。

沙溪镇敬老院实际上是一家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由沙溪镇政府投资兴建并引进深圳市创乐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资运营。而深圳市创乐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自2007年起,从罗湖起家,逐步带着居家养老和助残上门的服务经验走进了福田、走出了深圳,成为了跨区跨省的连机构。

引进深圳优质养老资源,目的在于加强两地在养老服务运营管理方面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山的养老服务质量。

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民政部门的职能发生变化,养老服务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性转变。2022年中山民政工作计划更提出“扩大全市养老服务供给,适度向普通民众提供‘普惠型’项目”,要求全市各镇街将至少建成一家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确保全市39万老年人“老有所养”。

改变不仅发生在养老服务上,对于儿童福利保障亦是如此。

儿童福利从特定群体拓展至全市近80万未成年人。为了推动儿童保障工作惠及更广泛的未成年人,中山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拟借鉴深圳市宝安区家事纠纷智慧调处平台的建设经验,依托中山市综治系统平台,搭建集信息上报、系统派单、过程跟踪、考核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信息化调处平台。借助信息化、智慧化平台赋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聚焦“一老一小”,中山积极提升养老服务、儿童保障福利的供给规模和质量的同时,引入深圳资源、汲取深圳经验,推动与深圳在养老服务、儿童保障领域共建共享,完善各项民政服务建设多元参与投入保障机制,以加快破解两地民政服务供给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供给规模、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差异和束缚,加快推动深中公共服务融合互动发展。

■访谈

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教研部主任林玉玲:

深中社会治理一体化

须快马扬鞭

“对标深圳、学习深圳,推动深中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是中山市抢抓深中通道、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历史机遇的必然举措,深中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必须快马扬鞭。”中共中山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教研部主任林玉玲表示。

林玉玲认为,从全市层面看,深中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要“换挡提速”,中山应该积极构建深中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决策机构,以主要负责深中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重大事项决策和利益协调;积极设立深中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决策执行机构,以承担决策机构日常工作;建立深中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基金,用于符合两市共同利益合作项目的资金支出。

要聚焦推动社会治理融合发展,民政领域创新举措必不可少。林玉玲提出了两地建议,一是要持续深入地实施《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推动深圳、中山两地民政兜底服务互认通办、联动帮扶由浅入深,不断拓展两座城市在兜底服务领域互惠互利的着力点。二是要促进深中两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鼓励居住在中山的深圳户籍人员担任村(居)委会特别委员。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山常住人口有441.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约为258.4万人。面对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中山在全省首创村(居)委会特别委员制度,旨在鼓励居住在中山的外籍人员担任村居委会特别委员,参与基层治理。

为帮助深圳等外市人员融入中山,2021年村居“两委”换届后,全市277个村及社区中,有230个聘请了542名“新中山人”作为村居特别委员。而今年起,中山还将探索在深圳户籍人员相对集中的厂企、住宅区等设立特别委员工作联络员,以推动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让深圳等周边城市群众享受“同城待遇”。

■数读

民生实事面面观

●2022年,深圳中山两地首次实现“社会救助申请事项”异地办理。2022年7月底,一名在中山居住的深圳户籍居民实现了低保等社会救助资格居住地认定,户籍地发放。

●2022年,深圳中山两地首次实现“两地保障待遇无差别对待”,居住在中山、深圳任一城市的户籍居民与另一城市户籍居民组成的家庭,可直接在居住地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2022年,深圳中山两地首次实现“跨市政策联动帮扶”。深圳、中山协同应用两地帮扶政策,最大程度帮助两地困难群众。

●2021年6月初至2022年7月底,中山市共办理跨省、跨市婚姻登记5293宗。

●2021年,中山市广弘颐养院获评为广东首批11家旅居养老示范基地之一。

●为帮助外市人员融入中山,2021年村(居)“两委”换届后,全市277个村(社区)中,有230个聘请了542名新中山人作为特别委员。

发布于:广东省
分享
上一篇: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同向发力 下一篇:瞭望|十四合一,穷山沟里建成美丽新农村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