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行程码”正式下线“健康码”何时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据通信行程卡官方微信公众号,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有关要求,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 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

12日晚间消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均表示,将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行程卡下线后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依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此消息一出叫好声不绝于耳,有人不禁问道,同时应势而生的健康码什么时候下线?随着“新十条”的落地,多种场合已不再需要查验健康码,它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吗?

熟悉的“绿色箭头”成为历史 陪伴大家1000多天

2020年2月13日,工信部组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推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正式面向公众。工信部曾在官网发文称,“行程卡”可以免费提供14天内到访地查询服务。

彼时,因其操作简单,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不受国内省市等地域限制,全国通用等特性,行程卡迅速成为各地防疫的重要工具。公开数据显示,上线仅16天后,截至2020年2月29日,行程卡便已为全国16亿手机用户,免费提供其本人14天内到访地服务。

3月6日,行程卡上线境外到访地查询功能,可查询14天内的境外行程。

2020年11月10日,通信行程卡首次推出标记功能。当日,通信行程卡公众号发文称,自11月10日0时起,行程卡将对包含中高风险区域的地市名称标记为红色,仅作为出行提示,不关联健康状况,具体管控政策请遵循各地联防联控机制。

行程码推出红标功能(图源:通信行程卡微信公众号)在“红标”政策实施2个月后,通信行程卡官方再度发布新的标记政策。

官方微信2021年1月9日发布消息称,2021年1月8日20时30分起,行程卡将不再对包含中高风险区域的城市名称标记为红色,变更为在该城市名称后以*(星号)标记,*(星号)标记表示用户前14天内到访过的该城市当前存在中风险或高风险地区,并不表示用户实际到访过这些中高风险地区。

2022年6月29日,工信部网站发布消息,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

7月8日凌晨,“通信行程卡”官方微信公众号再次发文:即日起“通信行程卡”查询结果的覆盖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通信行程卡”APP等查询渠道同步进行应用版本更新。

12月12日凌晨零时,通信行程卡官方公众号发文称,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有关要求,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 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

健康码3年后逐渐退场 但会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吗?

众所周知,随着新十条提出“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伴随了大家三年的健康码正逐渐退出日常生活。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由属地自行确定防控措施。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从当前放开的形势来看,特殊场所涵盖的人群均是比较容易感染新冠的群体,对其管控稍严值得理解,所以健康码在一定时间内还将继续发挥作用。

虽然叫健康码,但健康码在疫情发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一种和风险指数绑定的二维码,代表着接触过什么人,去过什么地方。随着“新十条”的落地,健康码理应回归便民服务的本源,民众自愿使用。

“未来健康码首先应该回归到出于卫生健康的目的而使用,比如说就医没带医保卡,用健康码刷医保卡扫码挂号付费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认为,疫情总会过去,而民众养成的使用能力和习惯以及过去几年累计的技术和应用基础,也可以借此转换为居民的电子ID或者电子名片,用来预约进入图书馆、博物馆,到政府办事。

“比如我们去办事总是要带户口本、房产证等纸质证书,如果推行二维码关联,扫码后这些信息能一目了然,再也不用带繁琐纸质的证明。”在郑磊看来,健康码未来的应用场景可以朝这个方向推行的,并且是非强制性使用,只是给民众提供一个多样选择。

而据笔者知悉,上个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其中,《规划》提到,到2025年,二级以上医院基本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三级医院实现核心信息全国互通共享。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更加完善。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

《规划》中的电子健康码并非防疫健康码,前身实为2012年推广实施的“居民健康卡”。此种情况下,能否做个信息综合也是一种思路。

健康码新骗局已出现 此前数据如何处理值得关注

近日,公安部门提醒健康码、核酸证明的新骗局出现了。如诈骗分子冒充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健康码存在异常,要求受害人迅速前往公安机关核查。受害人相信后,主动提出将电话转至“公安局”进行线上调查,随后“公安人员”称在核查行程时发现受害人有几笔异常经济交易,怀疑与一起洗钱案有关,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清查资金洗清嫌疑,进而骗取钱财。

作为数字治理基础设施,健康码的诞生也是数字社会建设国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追其起源,都是率先诞生在两款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移动app支付宝和微信上,以用来帮助地方政府投入抗疫,民众也让渡了一部分个人隐私来支持疫情防控。

从种类上来看,健康码大致包含了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健康信息、行程信息、健康证明信息四类。随着健康码的普及应用,在后续升级改造中合并了诸如核酸检测证明,疫苗接种证明,以及场所码、复工码、货运码等信息,所以信息数据安全引发大家关注。

微信健康码的技术团队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马利庄曾对记者解释,健康码首先包含民众的身份核实,这个时候一般会运用远程光线活体检测技术进行识别,捕捉到人脸信息后台快速计算比对完成远程核实,以此保障用户身份的真实性防止做假。健康码还可以附带核酸信息、位置信息等,比如场所码就是健康码和通讯位置信息绑定起来的。系统开发和执行人员对于转码等都是没有权限的,“红码、黄码、绿码这种转码工作是归行政部门管。另外包括用户识别用的人脸信息这种隐私,也不会在系统留存。”

而这些个人数据信息,有一部分例如身份等在疫情开始之前就已由相关部门采集,一部分则是疫情后才诞生,比如核酸信息、场所码等。

“真正属于疫情后采集的数据,主要是核酸检测数据和和场所码信息,现在关键是这两类留存的数据接下来怎么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从国家乃至地方都出台了明确规定。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总则第六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2021年1月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与服务暂行办法》,第二十四条明确加强个人隐私保护,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第二十九条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违规违法收集、利用、公开个人信息的行为,可以及时向网信、公安部门举报。

今年5月24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的决定》,明确信息核验中采集、处理个人疫情防控信息应当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需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

“随着新十条的落地,类似核酸信息、场所码等数据都应该销毁、封存或者彻底脱敏。以前手机通讯信息就是经过严格脱敏的,在公共应急事件例如节假日景点游客众多等情形下会对人流量进行提示,但这些分析预测和预警不会关联到具体某个人。”郑磊解释。

而如今的场所码包含更多个人的隐私信息,一些省市也已经严格执行定期销毁场所码,“场所码的采集目的是为了流调,信息都具有时效性,过了这个时间后信息都需要销毁。”他告诉记者,最重要的是,随着健康码跨区域流动查验的取消,健康码平台下融合的各类信息也应回归到只能由原相关部门依法管理和使用,不再共享,而场所码的信息采集也理应退出。

(资料来源于极目新闻、通信行程卡官方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公安部官微等)

发布于:北京市
上一篇:武汉退休女子因疫情静默补缴养老保险被拒,社保处被指办事机械 下一篇:河南农大两学生被处理:一人私取校外物品,一人私拿外卖
最新资讯

安全栅

货期:2-8周

价格¥ 0.00

激光测距传感器

货期:8-10周

价格¥ 5172.80

电缆及适配器

货期:2-8周

价格¥ 0.00

电缆及适配器

货期:3-4天

价格¥ 768.50

电缆及适配器

货期:2-8周

价格¥ 1378.00

对射式光电传感器

货期:货期详询

价格¥ 0.00

相机电缆

货期:2-8周

价格¥ 0.00

安装配件

货期:2-8周

价格¥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