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宣布:确认关闭!即将成为历史
当地时间2月10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新冠资源中心”(The Johns Hopkins Coronavirus Resource Center)宣布, 该中心将于今年3月10日起停止搜集和报告新冠疫情数据。
这意味着, 这个曾经为人们了解世界各地的新冠疫情形势提供了很大帮助的机构,以及该机构最为知名的新冠疫情世界地图,将成为历史。
这张新冠疫情世界地图将成为历史
据环球时报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新冠资源中心”已经在其官网上宣布了这一消息,表示该中心将在3月10日起停止对于新冠数据的实时报告,该中心也将在运作了3年后关闭。
图/环球时报援引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官网截图
不过,该声明表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将持续通过其他途径为人们提供疫情资讯。
这一消息也引起了国内外网民的关注。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在感谢该机构,尤其是该机构著名的疫情世界地图在过去3年里帮人们认识全球疫情形势提供的帮助,但也有人嘲笑该机构及其发布和更新的疫情世界地图,称这不过是一个“可笑的学生项目”。
不过,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对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冠资源中心”即将关闭一事的报道,却打了这些嘲笑者的脸。
据环球时报报道,在这篇题为“随着疫情的退潮,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新冠追踪网站关闭了”的报道中,NPR介绍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冠资源中心”知名的新冠疫情地图,最初是于2020年3月由该校的副教授劳伦·加德纳 ( Lauren Gardner )和来自中国陕西的中国留学生董恩盛发起的,但这个很快得到了新闻记者和学者们支持的项目,不仅极大地添补了当时美国和全球疫情信息缺失,更令从普通人到决策者都有了做出判断、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包括NPR在内的诸多美国和西方主流媒体,也都在不断引用该数据,为受众提供实时的疫情信息。
在NPR的采访中,一名曾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工作过的前官员还表示,由于当时CDC并没有做好疫情信息的搜集和报告工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地图不仅及时地添补了信息的空白,而且为人们认识疫情提供了“无价”的帮助。
一名来自美国纽约一家医院的传染病学专家更坦言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这个新冠疫情地图,已经成为日常必看的项目,因为这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了解疫情的变化,一方面也是在见证历史。
每日全球点击量高达10亿次
核心团队两人来自中国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新冠肺炎疫情追踪地图,平均每日全球点击量高达10亿次。其核心团队是两位风华正茂的中国年轻人和他们的年轻女导师。
董恩盛,30岁;杜鸿儒,25岁。他们都是去年秋天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在读一年级博士生。两人名字都很有儒家文化色彩。
董恩盛(左)和杜鸿儒
他们的导师名叫劳伦·加德纳(Lauren Gardner),副教授,年仅35岁,学建筑出身。去年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前,她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悉尼分校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级讲师。
劳伦·加德纳 图/新华社
董恩盛说,这是全球第一张实时更新的疫情世界地图,创意的正式产生,来自2020年1月21日上午他和导师在图书馆喝咖啡——这是师生例行见面交流方式。两人都有同样的想法,“一拍即合”。
而在与导师见面前,他已着手搜集数据和进行准备工作,“一开始就是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很单纯。”
当晚,董恩盛花了七八个小时输入数据、制作追踪图,一直干到凌晨三四点钟。
董恩盛说, 最开始几乎没有现成模板可以套用,他不停地输入数据、坐标。当数据一一呈现在世界地图上,他渐渐意识到,就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更新的流行病地图而言,这属于首创。
和导师喝杯咖啡,开上七八个小时夜车,就能启动一项世界首创,有这么轻松和简单吗?
美国总统选举时,政要们在为某名竞选人背书时,有句惯用套话,就是称赞此人“一生都在为此做准备”。董恩盛和杜鸿儒都很年轻,但就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而言,还真可以套用这句话。
董恩盛说,他本科毕业于重庆西南大学地理系,2012年赴美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他曾先后在美国地方政府的IT及卫生部门、软件公司、电力公司、电信公司等实习和工作。
他接受过正规的地理和统计方面学术训练,目前研究领域包括网络科学、移动性建模、机器学习、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及传染病的跨学科研究。新冠疫情暴发前,他就曾参与预测美国和太平洋岛屿国家和地区的麻疹风险及斯里兰卡的登革热疫情。
杜鸿儒也具有跨学科背景。他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17届毕业生,曾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工材料科学专业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工业工程及运筹学专业。
他长于数学模型和路径优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流行病大数据处理、通过网络优化和数学建模来研究和预测全球流行病的发展。他在2月1日加入疫情地图团队,数据自动更新代码就是他动手编写的。
他说,不妨把病毒传播设想成一种网络,州县都是网络节点,每个节点之间的人口流动构成连线。不管通过数学建模预测疫情趋势,还是进行人口社会学分析,系统科学角度都很重要。
身为中国学子,董恩盛和杜鸿儒对新冠疫情的担忧和关注,早于大部分美国科学家。正是这样的专业敏感度和对疫情信息的敏感度叠加,使得他们较早意识到制作世界疫情地图的意义和价值。而之前的学术训练与经验积累,也使他们在导师带领下,不仅可以有脑洞“想到”,也水到渠成地有能力“做到”。
但“做到”并不比“想到”更容易。为疫情地图的升级、完善和维护,并在疫情数据上展开相关研究,董恩盛和杜鸿儒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劳动。
在手动输入阶段,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大约10个小时。3月中旬向全自动数据更新转换时,每天工作量达到十五六个小时,导师也和他们一起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即便在团队扩大到大约50人、数据实现实时自动更新后,光是每天审核和修正数据工作,少则五六个小时,多则要十个小时。
董恩盛(右)和杜鸿儒(左)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疫情追踪地图背后付出大量心血和劳动。图/新华社
在疫情地图维护中,核查数据以确保准确是重要一环。杜鸿儒介绍说,由于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滞后,他们主要依靠抓取美国地方媒体和各州卫生官员推特报告的数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则依据Worldometers等网站和当地媒体。由于更新时间早于官方数据,在电脑自动更新次日,团队就针对美国疫情数据与各州疾控中心数据核查,其他国家和地区数据则与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进行核查。
董恩盛说,为保证数据准确,他们还采取了四个措施,一是保留数据原始记录,每次更新都有回溯记录可查,二是总结时间序列表格,三是列出所有修正记录,四是组织人工核查。
值得一提的是,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疫情世界地图背后,还活跃着更多中国年轻人的身影。
据董恩盛和杜鸿儒介绍,运营团队中数据核实团队的志愿者,主要是各个院系的中国留学生。而中国方面提供的疫情数据,对国际研究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新冠疫情应对,对中国开展跨学科的国际传染病研究,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参与,提高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疫情数据可视化、国际化程度等,都提供了新的契机。
世卫组织:对新冠疫情仍最高级别预警
据央视新闻报道,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1月30日发表声明说,尽管新冠大流行可能正接近转折点,但目前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依照《国际卫生条例》所能发布的最高级别预警。
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于1月27日召开了新冠疫情例行季度评估会议。委员会表示,新冠大流行可能正接近转折点,但新冠仍是一种危险的传染病,能对人类健康和各国卫生系统造成重大损害。尽管感染新冠或接种疫苗可能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高的群体免疫水平并限制发病率和死亡率带来的影响, 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新冠病毒仍将是一种在人类和动物中长久存在的病原体。
委员会呼吁采取长期公共卫生行动,优先降低新冠发病率和死亡率。
来源丨新华社、环球时报、央视新闻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21君荐读
“真不是演的”!《狂飙》紧急回应:零容忍,修改删除 百亿资本大佬、传奇浙商郑永刚病逝,享年65岁,“向实而行”成最后遗志
突发!知名房企“二把手”失联,多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