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突然!一地流感升至“中风险”!
大家都在看
紧急寻人!扬州这位“好心姑娘”,你在哪?
最新!扬州13个快速路网工程出炉……
坚决打击足球腐败!刚刚,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发声→
最近
随着全国发热门诊人数增多
甲 流 迅速冲上了热搜
2月以来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地的多所学校
都出现了因 学生感染甲型流感
而通知 停课多天的情况
深圳市疾病风险综合预报结果显示,当前 深圳流感的风险等级为“中”。
最近一周,深圳全市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个案数有上升趋势,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根据既往年份监测结果,深圳已开始进入流感活跃期,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单位应做好流感防控工作,尽可能降低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到底什么是流感?如何区别甲流和普通感冒?该怎样预防?
别急,这就来解答!
01啥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A(H1N1)pdm09和A(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B(Victoria)和B(Yamagata)系。
甲型流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甲流。
02甲流和普通感冒有啥不一样?
当身体出现以下特征时,就需怀疑是甲流而不是普通感冒:
✎ 突发高热,恶寒症状明显
甲流等流感通常起病较急,在发病 3-6 小时内会出现发热,并迅速发展为高热,可能持续 3-5 天。
由于体温上升迅速,病人常感觉恶寒。
✎ 严重头痛、全身酸痛
大部分甲流病人,会出现严重头痛,眉弓、太阳穴部位最为明显。
而且,因为甲流病毒释放的毒素会引起大量酸性物质的产生,因此常伴有全身性肌肉酸痛、关节酸痛等表现。
✎ 持续疲乏、虚弱感
大多数甲流病人发病后精神较差,感到明显的疲乏无力,甚至会头晕、整天想睡觉,十分影响生活和工作。
✎ 胸部压迫感
表现为胸闷、憋气、呼吸不畅,可能是病毒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导致气体交换不足,出现轻度缺氧症状。
03甲流和新冠感染有啥不一样?
甲流作为流感的一种,流感每年会呈季节性流行,常发生在冬春季和夏季。虽然和新冠等呼吸道疾病相似,但 各自的表现又有些许区别:
- 甲流属于丙类传染病,而新冠目前仍属于乙类传染病,防控等级更高。
- 甲流发热多为高热;而新冠病毒大多为中低度发热(37.3℃-39℃),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现象,轻症与无症状患者则一般不会出现发热情况。
- 新冠患者会出现味觉、嗅觉异常的概率较高;而甲流感染中味觉、嗅觉异常相对少见。
- 从临床来看,感染甲流后出现肺部疾病等重症的几率比新冠少。
不过需要注意, 甲流也可能引起白肺,特别是对免疫力低下、年龄较大或有严重基础病的患者而言,感染肺炎的可能性更大,都要做好防护。
04怎么知道得的是甲流?
流感病毒常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检测:
首先,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抗原检测速度快,是医院里常用的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由于检测方法局限,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流感。
其次,病毒核酸检测:主要检测患者鼻拭子、咽拭子、鼻咽拭子、气管抽取物、痰液中的流感病毒核酸。病毒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
▲核酸检测
05哪些群体是甲流重症高风险人群?
65岁以上老人、5岁以下儿童、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力低下人群、孕妇和分娩后2周内的产妇、肥胖人群(BMI> 30)。
06得了甲流怎么办?
包括甲流在内的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 在发病 3-5天后发热会逐渐消退,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出现流感症状后,不要慌张,可按照以下方式来处理:
- 如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头痛且胃口正常、发热低于 38℃时可居家观察,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并清淡饮食,保证睡眠。
- 如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精神萎靡、呕吐腹泻等症状,则需要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 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居家时注意室内通风,与家人保持距离,外出时戴好口罩。
07治疗甲流有特效药吗?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患了流感的人,都必须服用抗病毒药物。而绝大多数流感抗病毒药物是处方药, 需经医生评估才能用;抗病毒药物更不能代替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用于预防。
目前,国内可用的流感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奥司他韦(包括颗粒和胶囊)、扎那米韦、帕拉米韦、阿比多尔和玛巴洛沙韦等。
08孩子感染甲流,家长如何做好照护?
尽量单间居住,减少接触。
使用卫生间后,应立即通风,并进行清洁和消毒。
在家庭共同区域活动时需佩戴口罩。
尽可能由相对固定的一名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接触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应佩戴口罩。
密切观察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其他家庭成员出现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医。
延伸阅读:阳性率上升!江苏有学校停课!
防疫信息查询(点击查看)
— 近期热门视频推荐 —
来源: 深圳卫健委
新媒体编辑:刘雷
文字校对:王海艳
(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网络,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不松懈,不大意,
点 注意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