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美学教育或应提上日程,副科并非无用,反而能锻炼社交
美学。
一个被我们长久忽略的、熟视无睹的词语。它是关于人类对艺术的欣赏与创作,是能力与个人素养的一种体现,是表达人们对玄妙领域的探索精神,而绝非空大的说辞。
反观现在,若是提起音乐、美术、自然科学这类学科,你内心升腾而起的想法关键词是否会是“无用”、“小科”“不如去多做几道题”?
这便是“死读书”的弊端了。
当人们持续且机械地做了太久功利性、“有无意义论”题目后,当我们一旦脱离了这一规矩死板的体系,回到自己生活中的时候,会不会偶然有发地问自己:“我想要做什么?我喜欢什么?”
美学教育“无用论”?美究竟是什么,探索生活中的美学
美学,是人类对于艺术创作的探索,是人们对于优秀作品的欣赏,是才子对于才子之间的惺惺相惜。拥有美学,指代的并非是一个人拥有的什么“固定资产”或“有形资产”,而是人们在意识形态上的“无形资产”。
此类美学,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
但是它绝非只存在于殿堂之上的讴歌,它可以充斥于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角角落落。你说阳台上盛放的一支小雏菊是你的维纳斯,那么它就是独属于你自己的艺术女神。
你说在夕阳的映衬下桌子上的几支笔摆放角度刚好,那么它也是独属于你的美学公式。你说你所坚持的某一想法无论如何都要将它贯彻到底,那么它亦是你生命中的人性美学光辉。
意义论,是现代盛行的、普遍的一种言论调调。这样做没有意义、那样做太蠢,很快就会由思想演变成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依托于这种意识形态,在这个时空中盛放出了独属于这个年代的文化之花。
青少年美学教育欠缺,是长久以来的短板,而非“无意义”
在什么样子的大地上就会盛放出什么样子的文化之花。
在近代的长久以来,对青少年的美学教育、青少年欣赏美的情怀都是教育历程中的一块短板。本应感受的、本应嬉笑怒骂的,全都变成了麻木和压在心底的艳羡。
古有道家“道法自然、虚其心”,墨家“兼爱、非攻”,陶渊明有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与友人月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说,苏轼和张怀民夜半游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为了留下这传唱千古的名人佳句,还是仅为了相与步中庭时那一瞬与友人的神交契合?
对一个正常人类来说,心灵有地方能停靠到岸上是必要的。这可以是一种爱好,一种坚持,也可以只是一件能让人静下心来欣赏的事物。
它可以保证我们在这个湍急时代的巨浪中不受迷茫裹挟,它可以在痛苦的空气中予人片刻的安静喘息,它可以舒缓人们焦虑的心情,不再发出阵阵悲鸣。
在美学教育中的副产物,不但能加强自信,还能锻炼社交
“美学教育”,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一定会催生出大量的思考与感悟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久了,整个人都会散发出一种人性的典雅之美。
或许会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或许能增加自信,或许能丰盈内心,或许能增加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总而言之,拥有美学素养的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亦或未来的生命中,都将与未接受美学教育的学生相差许多。
比如学习舞蹈的学生和未锻炼身体的学生,一眼望去就能发现不同。学习过舞蹈的学生笑容干净、体态线条优美,腰背挺直且散发着强大的自信气场,同时在言语和肢体表达方面都比没练过舞蹈的学生要稍胜一筹。
再比如学习美术或博览群书的学生,她们所弥散在空气中的文人气质就令人感到十分舒服,让人忍不住想要结识朋友。朋友多了,社交能力就会被锻炼得更强,社交能力强人缘也会变好,未来的道路也就更宽。
拥有一颗充满自信力的心脏,在同龄人中综合水平也会更强,竞争力也就更强。
小编认为:美学教育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我们要重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美学教育刻不容缓。
今日话题:在你的记忆里有没有十分具有“美感”的难忘之人呢?